吳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
吳靜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特點。方法 對125例青年AMI患者性別、發病誘因、危險因素、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結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見,起病前多有明顯誘因,多有典型先兆癥狀,并發癥少,預后較好,危險因素依次為吸煙、血脂異常、PCAD陽性家族史及高血壓等。結論青年AMI應以預防為主,重點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去除誘因,降低危險因素,及時治療能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預后。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險因素;臨床分析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球每年有170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1]。AMI系指冠狀動脈突然完全性閉塞,心肌發生缺血、損傷和壞死,以劇烈胸痛、心電圖和心肌酶學的動態變化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急性缺血性心臟病。其基礎病變大多數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少數為其他病變如急性冠狀動脈栓塞等。近10年隨著生活方式、膳食結構改變、社會環境及其他因素的變化,AMI高危人群不斷增多,發生率明顯上升,已接近國際平均水平,且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據報道,年齡小于40歲的心肌梗死患者約占心梗總數的10%左右,且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因此認識和了解青年AMI的臨床特點,總結青年AMI的發病特點及規律,做好防治工作,能降低青年AMI的死亡率,或成功救治突發病的青年AMI十分有益[2]。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心內科共收治青年AM l 125例。通過回顧性分析青年AMI的臨床特點,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心內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入院的青年AMI患者125例,年齡25~40歲,平均35.4歲,男120例,女5例,男女比例為24∶1所有病例均符合WHO關于AMI的診斷標準。即必須至少具備下列3條標準中的兩條:①缺血性胸痛病史;②心電圖動態演變;③心肌壞死血清心肌標記物濃度的動態改變。
1.2 方法 確診AMI患者入院后均常規給予面罩吸氧、心電監護,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擴張冠脈血管、營養心肌等治療;有溶栓適應征者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
2.1 誘因及危險因素 125例患者發病前有明顯誘因者76例(60.8%)。其中大量吸煙102例,飲酒者,15例;過度勞累6例,情緒緊張2例。將大量吸煙、過量飲酒、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冠心病家族史作為危險因素。125例患者中有危險因素者117例(93.6%)。其中吸煙者102例,占81.6%;過量飲酒 15例,占 12.0%;高血壓者 19例,占15.2%;血脂異常者38例,占30.4%;糖尿病者12例,占9.6%;肥胖者76例,占60.8%;有冠心病家族史者24例,占19.2%。男<50歲,女<55歲患冠心病為冠心病陽性家族史;危險因素判斷標準BMI=體重(kg)/身高(m)2>25為超重;吸煙>20支/d為大量吸煙;飲白酒150~550 g/d,平均每日380 g為過量飲酒;高血壓的診斷采用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糖尿病的診斷采用2005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標準,危險因素存在疊加。
2.2 臨床特點 主訴為持續性胸痛(或胸悶)者118例,占94.4%;其余 7例表現為腹痛。梗死部位:前壁 42例(33.6%)、前間壁28 例(22.4%)、下壁31 例(24.8%)、廣泛前壁8例(6.4%),側壁5例(4%)、下壁 +正后壁6例(4.8%)、下壁+右室5例(4.0%)。
2.3 轉歸 AMI患者住院期間75例發生心律失常(60.0%),其中室性早搏48例、室性心動過速3例、心房顫動l2例、房撲6例、AVB 4例,泵衰竭2例。125例AMI患者除1例死于室顫,心源性休克l例,其余均經治療好轉出院。
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壓力大,心理應激更加強烈。AMI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以往認為AMI主要見于40歲以上,尤其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但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日益年輕化。國內資料顯示,男女比例在1.9∶1~5∶1之間,患病年齡在40歲以上者占87% ~96.5%,女性發病年齡較男性晚10年,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女比例差別逐漸縮小[3]。
本組資料顯示男女發病比例為男:女比24:1,青年AMI發病以男性為主,女性少見。大量的研究證明吸煙、高脂血癥、冠心病家族史、過量高血壓、飲酒、肥胖、糖尿病等是冠心病高危因素。本組資料顯示大量吸煙者占81.6%,提示吸煙是青年AMI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長期吸煙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和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冠心病發病率與每日吸煙支數呈正比[4]。武東等[5]研究顯示,避免吸煙可使與初發AMI組患者年齡、性別相匹配的健康對照組人群AMI的危險性下降38.79%,因此,積極倡導全民戒煙是預防青年AMI的重要措施。血脂異常亦是青年AMI的重要危險因素。本資料中血脂異常占61.54%,大量研究證實,TC、LDL-C增高,HDL-C降低是冠心病主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PCAD陽性家族史占46.15%,說明遺傳因素與青年AMI密切相關。戴宇翔等[6]報道,PCAD組患者有早發冠心病陽性家族史者明顯高于非PCAD組。家族中有較年輕時患冠心病病史,其近親患病的機會可5倍于無這種情況的家族[4]。本組資料中高血壓、糖尿病所占比例較少,高血壓占15.2%。糖尿病占9.6%,提示高血壓、糖尿病在青年AMI的發病中不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酗酒和肥胖在青年AMI中也起一定作用。本組資料顯示,青年AMI發病特點,缺血性胸痛多典型,起病突然,與老年AMI發病特點不同,胸痛多不典型甚至表現無痛性心肌梗死,可能因為老年人基礎病較多,多存在血管彌散性病變,且老年人因植物神經變性,痛閾增高,敏感性下降所致。青年AMI出現并發癥較少,梗死部位多發生在前壁,考慮與青年AMI患者血管病變簡單,多為單支病變,病變血管主要在前降支[7]有關,且青年人基礎病少,心肌儲備能力強,故青年AMI預后較好。
綜上所述,青年AMI發病前多有明確誘因,以吸煙、高血脂、酗酒、肥胖、過度疲勞和(或)情緒緊張為主,考慮與青年人性情急躁,進取心和競爭性強,工作壓力大有關,且青年人生活多不規律。因此,預防青年AMI最主要的措施是戒煙、戒酒、調節情緒、適當放松、避免過度勞累等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講究心理衛生,減輕生活精神壓力,避免強烈刺激,尤其對于有PCAD陽性家族史者,更要加強上述防范,以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8]。盡早去除AMI誘因及危險因素,可降低青年AMI的發病率,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1]胡大一.重視東方循證醫學的證據,做好中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7,5:721-723.
[2]王云飛.40歲以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臨床急診雜,2009,9(5):291-292.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 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81.
[4]王海燕.內科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340.
[5]武東,華琪,賈三慶等.初發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危險因素分析.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7):581-585.
[6]戴寧祥,張抒揚,田然,等.早發冠心病的臨床特點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8,36(7):586-589.
[7]官海英,張春亮,田春燕.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中國心血管雜志,2008,13(2):115-117.
[8]蔡雪黎,胡開宇,計光,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溢州醫學院學報,2009,39(3):250-253.
454000河南省焦作煤業集團中央醫院心血管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