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彭文慧
垂直型食物嵌塞的修復效果分析
趙敏 彭文慧
目的 觀察嵌體修復治療垂直型食物嵌塞臨床效果。方法 對126例垂直型食物嵌塞患者采用嵌體治療,其中男73例,女53例,1、6、12個月隨訪觀察,對嵌體治療垂直型食物嵌塞療效進行統(tǒng)計。結果 患者對嵌體的滿意度較高,臨床食物嵌塞完全消除。結論 利用金屬嵌體能有效地防止食物嵌塞的發(fā)生,有助于恢復和保持患牙的牙周組織健康。
食物嵌塞;修復效果
食物嵌塞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癥狀,根據(jù)其食物嵌入方向,可分為垂直型嵌塞和水平型嵌塞,其中垂直型食物嵌塞危害嚴重[1]。在咀嚼食物的過程中,由于咀嚼時的咬合壓力將上下牙間的食物纖維機械性地垂直擠壓推入兩牙齒鄰面之間,牙間長期食物嵌塞,食物發(fā)酵、腐爛、產(chǎn)酸及細菌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刺激和壓迫牙齦,造成牙周組織迅速破壞吸收,同時也很容易發(fā)生牙齒鄰面齲壞,危害很大。作者從2000年開始對126例垂直型食物嵌塞患者行嵌體治療,效果良好,現(xiàn)總結并分析如下。
收集2000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科臨床就診患者中有垂直食物嵌塞癥狀的患者126例,其中男73例,女53例,年齡15~78歲,平均年齡42歲。
食物嵌塞一般分為垂直型食物嵌塞和水平型食物嵌塞,我科采用細棉捻能由牙合方通過鄰觸點至齦端者為垂直型食物嵌塞。而細棉捻不能由牙合方通過鄰觸點至齦端者,齦乳頭消失,鄰間隙增大為水平型食物嵌塞。要求患牙及鄰牙牙周狀況較好;無病理性松動及炎癥;無牙周袋形成;患牙為活髓牙或死髓牙已經(jīng)完善的根管治療。X線片顯示根尖周影像正常;與對頜牙有正常的咬合接觸關系。要求患牙為活髓牙或死髓牙已經(jīng)完善的根管治療,符合嵌體修復適應證。
所有患牙制備鄰牙合面洞。頰舌側擴展到自潔區(qū),鄰面制備為齦方寬度等于牙合方寬度的箱狀洞形,齦壁與牙齦緣平齊,與髓壁垂直。牙合面制備鳩尾形,洞深度距釉牙本質(zhì)界下0.5 mm左右,軸壁聚合度為5°~10°,患牙近、遠中鄰接關系均不良者,制備近、遠中鄰牙合面洞。洞形制備完成后,常規(guī)排齦,瓊脂聯(lián)合藻酸鹽印模材料取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常規(guī)制作金屬嵌體,打磨拋光,試戴。注意檢查嵌體與鄰牙接觸松緊度及接觸前的狀況,試戴完成后,玻璃離子粘結。
成功:患者使用后自覺修復體咬合舒適,鄰牙無脹痛無食物嵌塞。臨床檢查兩者鄰接面無食物嵌塞,牙齦無紅腫、充血、糜爛。失敗:患者使用后自覺修復體與鄰牙之間食物嵌塞有發(fā)脹或深隱痛感。臨床檢查兩者鄰接面有纖維性食物殘渣,牙齦紅腫、充血、糜爛。
126例垂直型牙間食物嵌塞患者經(jīng)嵌體治療后,經(jīng)1、6、12個月電話回訪和隨診復查均有明顯效果,臨床食物嵌塞完全消除。
垂直型食物嵌塞的修復方式很多,需根據(jù)患牙及鄰牙的情況綜合考量。如發(fā)現(xiàn)嵌塞對頜處為典型的充填式牙尖,可通過調(diào)磨該牙尖及增加嵌塞處食物排溢道試行解決;而對于久不能解決嵌塞問題的患者,可選擇充填、嵌體或全冠恢復正常鄰接。其中全冠治療對于存在大面積的牙體缺損患者比較適宜,但磨除牙體較多,在活髓患牙多不采用。充填治療比較方便簡單,但臨床操作易產(chǎn)生懸突,表面不能拋光,不易控制鄰接松緊和大小,特別當牙間隙大于0.3 mm時,充填體過大容易脫落。因此嵌體治療垂直型食物嵌塞,基于牙根健康和鄰面接觸關系等方面的優(yōu)勢是最優(yōu)選擇。
傳統(tǒng)嵌體就位過程是首先調(diào)磨鄰接,在嵌體完全就位后再調(diào)和,作者在臨床過程中先行調(diào)和,而暫不考慮鄰接松緊,保證就位完全,在調(diào)和完畢后,輕輕刮除一層超硬石膏模型鄰牙的鄰面重新激光焊接構建鄰面,由于患者已經(jīng)知道完全就位的感覺,醫(yī)生也得到了完全就位的參考標準,有助于鄰面調(diào)磨達到最適松緊度。
另外對于鄰接形態(tài)的正確恢復也是防嵌塞治療的關鍵。正常鄰接面積在2~6 mm2之間[2],但鄰接面過大、外展隙過小卻是修復體產(chǎn)生垂直型食物嵌塞的主要因素,因此構建正確的鄰接面積是臨床操作的重點。
最后關于牙線在鄰面調(diào)磨中的使用問題,一般認為用牙線檢查鄰接的松緊,牙線遇到一定阻力下通過則說明鄰接正常。這個用牙線加力能否通過來評價的方法在臨床中并不可靠,因為手持牙線時并不容易將牙冠按壓穩(wěn)定地固定在其徹底就位正確的位置上,如果修復體放置不牢,它可能有輕度的浮起或傾斜而沒有徹底就位,牙線可以通過,而事實上接觸點卻太緊。并且很可能因之導致了就位與調(diào)牙合的不完全。
綜上,利用金屬嵌體能有效地防止食物嵌塞的發(fā)生,有助于恢復和保持患牙的牙周組織健康。
[1]鄭弟澤,杜傳詩.牙間食物嵌塞的臨床研究及治療.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94,12(4):259.
[2]張程元,余永斌.牙鄰面接觸關系臨床初步研究.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4,5(4):281-282.
261000 濰坊市奎文區(qū)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