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東
骨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28例體會
張振東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是骨傷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占整個前臂骨折的75%,以往多采用手法整復、石膏或小夾板外固定,或者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對粉碎較嚴重波及橈腕關節面者,往往療效不佳,且后遺癥發生率較高。自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用手法整復、骨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收到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齡為17~62歲,左腕21例,右腕7例,伴有尺骨莖突骨折者25例,均波及橈腕關節面,有正中神經癥狀者5例。
1.2 治療方法
1.2.1 操作步驟 整復固定:在臂叢神經組織麻醉下,沿前臂軸向對抗牽引5~10 min,應用拔伸、旋轉、折頂等手法使骨折充分復位后,將前臂放于側臺上,使腕關節維持于輕度掌曲尺偏位。
1.2.2 穿針固定 整體穿針平面是前臂的橈背側,先在骨折近端鉆孔,擰入兩枚半螺紋釘。其中一枚距離骨折線約2 cm,另一枚遠離骨折線,再于第二掌骨兩端分別擰入兩枚半螺紋釘。操作時要用止血鉗鈍性分離并在套管保護下進行,以保護肌腱軟組織免受損傷;在C形臂下將骨折端理想復位后安裝外固定架,擰緊外固定器螺栓,將腕關節固定于掌屈45度、尺偏15度位置。
1.3 術后處理 術后第2天更換敷料一次,一周后可暴露針孔,針孔每天需用75%酒精滴注以預防針道感染。術后3 d可應用抗生素及脫水消腫、活血化瘀藥物,2周后將腕關節調整為功能位或伸腕位固定。
本組病例除1例有輕度創傷性關節炎外均達到了正常功能,其優良率達到95%。
橈骨遠端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見骨折,近年來隨著建筑業、交通業的發展,高能量所致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日趨增多,其軸向應力或上肢的扭轉暴力是發生此類骨折的主要原因。可產生關節面壓縮塌陷和粉碎骨折,常波及關節面并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用傳統小夾板及石膏外固定通常會遺留嚴重的短縮移位及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后期會發生握力減退、前臂旋轉受限及腕管綜合征的發生。老年人因其骨質疏松在同樣外力作用下多造成粉碎性骨折,關節面受損的比例明顯增高,頻繁的手法整復刻造成骨質更加粉碎,骨折的穩定性進一步下降,嚴重腕關節功能障礙。臨床研究證明:骨折愈合后仍會殘留大約15度背側成角或關節面存有3 mm以上的短縮移位,將不可避免發生握力減退,前臂旋轉受限及腕管綜合征的發生,老年人由于多伴有骨質疏松,在同樣外力下多形成粉碎性骨折,關節面受損的比例明顯增加,頻繁的手法整復可造成骨質粉碎,骨折的穩定性進一步下降。
475004 河南省開封市第二中醫院骨二科
我們采用骨外固定器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極好和更好率達到95%。該手術操作簡單、創傷小、血供破壞少,可達到可靠固定。早起功能鍛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外固定支架能提供關節面與橈骨干對線而不需要干骺端的支持,能維持持續牽引,對抗肌肉擠壓力,維持骨折端的理想復位,克服了其短縮趨勢并能避免小夾板對局部軟組織的壓迫。
我們采用該療法遵循外固定器生物力學與“關節韌帶牽引術”的原理,通過肌腱、韌帶、關節囊及軟組織可使粉碎骨折更好的復位,同時還可使關節間隙恢復正常,減輕關節壓力。術后早期將腕關節固定于輕度掌屈尺偏位對保證尺偏角與掌傾角有一定作用;中期將其調整為功能位或伸腕位,對防止腕管綜合征和肩-肘綜合征有一定作用;后期行手部諸關節及肩肘關節的康復鍛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