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容 羅春明 黃仲祿
子宮粘膜下肌瘤[1]是一種常見的子宮肌瘤類型,它會造成月經過多,甚至會讓患者出現貧血反應。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開腹摘除肌瘤治療,但是因手術造成較大創傷,患者恢復時間較長而將逐漸被取代。宮腔鏡下進行電切術是一種新的手術方式,它通過將子宮宮腔膨大并在監視系統的幫助下使用高頻電刀來切除肌瘤,避免了患者失血過多、恢復時間長、術后易粘連等弊端。本文就我院2010年8月到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子宮粘膜下肌瘤患者進行宮腔鏡下電切術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手術方法與治療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8月到2011年12月期間收治的子宮粘膜下肌瘤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經過B超與宮腔鏡確診。年齡29~58歲,平均年齡38.2歲。根據粘膜下子宮肌瘤分型得出,43例患者中0型22例,1型14例,2型7例,所有肌瘤中直徑最大為3 cm。
1.2 手術方法[2]選擇患者月經完全干凈后的3~7 d內,在術前給予患者米索前列醇用于擴宮,將宮腔鏡內空氣排盡后將電切鏡置入。膨宮液為5%葡萄糖,流量控制在200~400 ml每min,電切功率調制60~100 W。對于0型粘膜下肌瘤,切斷其瘤蒂并將其夾出,對于1型粘膜下肌瘤,將瘤蒂削細后用卵圓鉗夾住并將其扭出,對于2型粘膜下肌瘤,將其切成碎片后夾出。
1.3 評價方法 觀察與記錄43例患者的年齡、子宮大小、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中并發癥等。對患者在出院后進行半年到1年的隨訪,觀察患者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對患者的數據使用SPSS軟件進行計算,分析患者的康復率與術后并發癥情況。
43例患者的手術均順利進行,所有患者均未在手術過程中出現子宮穿孔或水中毒等嚴重并發癥,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30.76±18.22)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18.43±8.45)ml,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到1年的隨訪后發現,43例患者中有1例肌瘤復發,且仍然為粘膜下肌瘤,其余患者均未復發,且子宮形態恢復良好,肌瘤摘除創面恢復完全。
傳統的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方式是進行開腹手術,將子宮摘除或將子宮肌瘤挖出。而該方法創口大,手術時間長,患者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恢復慢且會留下瘢痕。本文所采用的宮腔鏡下電切術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弊端,在保存子宮完好性的同時,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資料顯示,通過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患者在術后3個月即可懷孕,而經過開腹手術的患者按照規定至少要1年以后才能懷孕。宮腔鏡下電切術對于病理的選擇要求是肌瘤不宜太大,保證最大直徑在3 cm以內,但對于肌瘤已脫出宮頸的患者要適當的放寬限度。在手術前要對患者使用藥物進行預處理,使子宮內膜和血管萎縮,從而減少術中出血量,便于肌瘤被清除干凈。手術中的穿孔問題需要注意,因為子宮穿孔一般是主刀醫師缺乏經驗與技術而導致的,當發生穿孔時只要無大出血均可給予縮宮素和抗生素進行補救。
對本文所選擇的43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使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手術中耗時短、患者住院時間短、手術出血量少、且不留瘢痕、術中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上述優點也是目前宮腔鏡下電切術可以取代傳統子宮切除術來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的主要原因。通過對患者的隨訪結果分析顯示,所有患者在術后的月經恢復正常,通過宮腔鏡復查顯示,子宮形態自然,除1例患者復發外,其余患者均未復發,肌瘤切除的創面也得到了良好的修復。綜上所述,宮腔鏡下電切術對于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治療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手術結果能夠讓患者和醫師滿意。該方法目前作為子宮粘膜下肌瘤治療的首選手術方法,在臨床上非常值得推廣和應用。
[1] 阮志琴.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電切術的手術配合.中華臨床新醫學,2004,4(12):1101-1102.
[2] 季建萍.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電切術的手術配合與護理體會.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9):2478-247.
[3] 賈曉麗.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電切術67例臨床分析.海南醫學,2008,19(5):37-38.
[4] 舒麗珍,鄭海珍.宮腔鏡下子宮粘膜下肌瘤電切術55例臨床分析.浙江醫學,2004,26(8):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