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光 任秀芝
橈骨頭骨折占成人肘關節骨折的30%,隨著對肘關節功能解剖研究及患者對肘部功能的需求,現治療更加重視維持肱橈關節的完整性,保持肘關節有足夠活動度和穩定性為目的[1,2]。本院切開內固定治療橈骨頭骨折患者25例,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5例橈骨頭骨折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年住院病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左側10例,右側15例;年齡17~55歲,平均(30.5±5.68)歲;骨折分型:MasonⅡ型15例,Ⅲ型7例,Ⅳ型3例;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包括冠狀突骨折3例,足部骨折2例,股骨干骨折2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采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氣性止血帶止血。患肢外展,肘關節外側Kocher切口,縱向切開關節囊,注意切勿損傷骨間背神經。對橈骨頭縱向骨折的患者,先將橈骨頭解剖復位,再用2~3枚微型鈦合金螺絲釘固定;對橈骨頭及橈骨頸骨折的患者,先將橈骨頭用微型鈦合金螺絲釘固定,再用微型鈦合金釘板固定橈骨頭和干;對復雜性骨折的患者,先將碎骨塊取出,體外復位后放回關節內用微型鈦合金釘板固定。固定完成后,檢查肘關節旋轉及屈伸功能正常后,再對環狀韌帶和關節囊進行修復。術中拍攝X線片,證實骨折復位與固定滿意;術后常規進行肘關節旋轉及屈伸功能訓練,術后1個月去除外固定,3~5個月去除內固定。
1.3 療效評定 依據Broberg和Morrey肘部評分標準[2]對肘關節活動度、肌力、穩定度和疼痛等進行療效判定[3]。
25例患者隨訪3~24個月。優12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總優良(優+良)率92%。術后隨訪X線顯示內固定物位置良好,骨折均解剖復位。骨折完全愈合時間為10~12周,沒有發生感染和神經損傷病例。
橈骨頭骨折同大多數關節內骨折一樣,應當切開復位內固定,但是為達到穩定可靠、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對內固定材料和技術要求更高。研究表明,橈骨頭具有作為杠桿傳導肱橈關節所受的承載負荷和穩定關節的作用[4],單純的骨頭切除術的遠期療效不十分肯定,存在許多遠期的并發癥,如肘腕部疼痛、肘關節屈伸及前臂旋轉受限、肌力及握力減弱、肘關節骨性關節炎等[2]。
本文結果顯示,行切開內固定治療后,關節功能和肌力恢復良好,關節滿意度高,治療優良率達92%,提示微型螺絲釘及鈦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頭骨折療效確切。因克氏針具有固定易松動、脫出的缺點,從而會導致固定失效,因此本文采取的是微型螺絲釘和異形鈦板,特別適用于小骨折塊的固定。在手術中根據患者骨折塊大小和移位程度,選擇不同的微型螺絲釘、T或L形鈦板等,結果顯示內固定效果良好。另外術中要避免損傷撓神經,注意環狀韌帶和關節囊的修復,及早開始早期功能訓練。
在手術中,要徹底清理關節內血腫,對沒有軟組織附著的小游離骨塊,對關節面和干骺端的穩定性不影響,可去除不要,對保留的軟組織附著的小骨塊應小心保護其血液供應。橈骨頭關節面、皮質骨應做到解剖復位。對于粉碎性骨折,術中應首先對較小的中心部位的骨折塊進行復位,后用較大骨折塊的復位來穩定小骨折塊,然后用微型鈦合金釘板進行固定。
綜上所述,微型鈦合金釘板內固定治療橈骨頭骨折,保留了橈骨頭,有效防止了橈骨向近端移位、肘外翻畸形和尺骨變異,可明顯恢復肘關節的功能和肌力,減少創傷性關節炎及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Cheung E V,Steinmann S P.Surgical approaches to the elbow.J Am Acad Orthop Surg,2009,17(5):325-333.
[2]張力丹,蔣協遠,王滿宜,等.橈骨頭骨折的手術內固定治療.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2,4(3):227-231.
[3]Broberg M A,Morrey B F.Results of treatment of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elbow.Clin Orthop Relat Res,1987,216:109-119.
[4]楊運平,徐達傳,甄明生,等.橈骨頭的應力傳導作用及臨床意義.中華骨科雜志,2001,2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