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愛英 程志娟 竇吉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68例宮頸機能不全患者,年齡最小20歲,最大39歲。其中有3次流產史的90例,5次流產史的58例,足月分娩史的20例。
1.2 診斷依據 ①168例皆有2次以上的流產史、早產史、無誘因的下腹墜脹,產程短,突然破膜,胎兒迅速娩出。②非孕期以8號宮頸擴張棒探入宮頸內口無阻力者64例。③宮頸陳舊裂傷達穹窿者42例,宮頸陰道段短(<0.5 cm)或展平(缺如)者22例。④中期妊娠檢查宮頸內口松并見到羊膜囊者22例。⑤B超顯示宮頸內口寬度>1.5 cm并顯示胎囊呈弧形膨出達宮頸內口者22例。⑥僅有典型病史未行探宮頸內口及B超檢查40例。
1.3 診斷標準 ①非妊娠期宮頸內口能順利通過7號宮頸擴張棒;②婦科檢查宮頸短平;③彩超檢查測量宮頸管長度和宮頸內口的寬度,如宮頸管長度<3.0 cm可提示診斷,如≤2.0 cm可明確診斷,宮頸內口的寬度≥1.5 cm也可明確診斷。
1.4 治療方法
1.4.1 術前治療 入院后臥床休息,常規行陰道分泌物查,如滴蟲、霉菌陽性治療后再行宮頸環扎術。術前3 d口服硫酸沙丁胺醇片(2.4 mg每8小時1次),對中期妊娠檢查宮頸內口松并見到羊膜囊22例和B超顯示宮頸內口寬度>1.5 cm并顯示胎囊呈弧形膨出達宮頸內口22例同時給予靜點硫酸鎂,待無明顯流產跡象且無禁忌證者即行宮頸環扎術。
1.4.2 ①手術時間:最早為孕13周,最晚為孕30周,其中孕13~21周者135例,占80%。②麻醉:168例全部采用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圓針10號線在相當于宮頸內口水平處,穿過2/3以上肌層深度,不能穿透黏膜。③手術方式:采用U字型縫合。22例因宮頸裂傷嚴重,可觸到胎囊,在裂傷處縫合1~3針。6例宮頸展平,單純前后唇縫合2針,左右交叉兩側穹窿打結,線端留2~3 cm便于拆線,環扎術后宮頸口可容1指尖。
1.4.3 術后處理 術后取頭低臀高位臥床休息7~10 d,保持外陰清潔,無渣半流食3 d,靜脈點滴硫酸鎂抑制宮縮5 d,抗生素預防感染1周。術后禁性生活及負重,無異常情況者在孕37周拆線。加強產前檢查,密切注意腹疼、陰道出血及流液等情況。
129例孕38周以后拆線自然分娩,11例宮頸縫合失敗發生流產,28例在28~34周因胎膜早破發生早產,經隨訪活產健存兒150例。
宮頸機能不全也成宮頸內口松弛癥,是引起習慣性流產和早產主要原因,宮頸環扎術的主要目的是修復和建立宮頸內口的形態和功能,延長孕周,防止早產。本文用該法縫合宮頸機能不全或宮頸裂傷其損傷小,患者易于接受,有效率高,便于臨床推廣和應用。但施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術前要嚴格消毒,避免逆行感染。②宮內壓力過高易誘發宮縮,故應加強孕期保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術后嚴禁中等以上體力活動和感冒。③縫線松緊要適宜,近臨產時拆除縫線,以免加重宮頸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