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忠學
血管性頭痛是門診頭痛患者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疼痛呈周期性搏動性刺痛或鈍痛,血管源性頭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因頭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引起的頭痛,稱為原發性血管性頭痛;有明確的腦血管疾病(如腦卒中、顱內血腫、腦血管炎等)所致的頭痛,稱為繼發性頭痛。本案僅介紹原發性血管性頭痛的綜合治療。
1.1 一般資料 106例患者中,男37例,女69例,年齡23~60歲,病程最短半月,最長3年。左側頭疼53例,右側頭疼47例,雙側交替性頭疼6例。所有患者均經頭CT及頸椎X線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1.2 ①取頭頸部敏感壓痛點3~5個,常規皮膚消毒,鋪無菌洞巾,分別在上述壓痛點注入消炎鎮痛液1.5 ml,再分別用小針刀行針刀松解術,局部創可貼貼敷[1]。②針刺治療取患者雙側風池穴、率谷、天沖、曲鬢、曲池、合谷、太沖、百會,以及頸部夾脊穴,每次選5~6個穴位,1次/d,10 d為1個療程。③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如芬必得、雙錄芬酸鈉等中的1種,加用撲爾敏酮替芬等中的1種。急性疼痛可加用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慢性患者加用轉移因子,調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免疫力[2]。
1.3 經上述治療1個療程頭疼仍未治愈者,可再仔細檢查頭頸部是否仍有敏感壓痛點,如有可再次行針刀松解術。
治愈后患者頭疼消失,各項實驗檢查正常;好轉患者頭疼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未愈患者頭疼癥狀無好轉。具體情況如下:
治愈63例,其中1個療程治愈者43例,2個療程治愈者18例,3個療程治愈者2例,治愈率59.4%。好轉32例,其中治療1個療程者12例,放棄繼續治療;治療2個療程者17例,放棄繼續治療;治療3個療程者3例,放棄繼續治療,好轉率30.2%.未愈11例,其中1個療程放棄治療者7例,未滿1個療程放棄治療者3例,2個療程放棄治療者1例,未愈率10.4%。總治愈好轉率89.6%。
患者,男,53歲,農民,2011年3月初診,右側陣發性搏動樣頭疼1個月,發作時跳動樣刺痛或刀割樣,常伴惡心甚則嘔吐,面色蒼白,休息減輕,勞累及情緒激動加重,曾口服芬必得、西比靈未見好轉。就診前1周上述癥狀加重。就診時頭痛劇烈,面色蒼白,痛苦貌,舌紅苔黃,脈玄數。查體見右側C2橫突端壓痛(++),右側腦空穴及曲垣穴壓痛(++)。治療:分別在右側腦空穴、曲垣穴、右側C2橫突端,注入消炎鎮痛液1.5 ml,再用小針刀深刺上述穴位達骨面,行松解術,配合針刺雙側風池穴、曲池、合谷、后溪、太沖、百會及頸部夾脊穴,治療7 d,頭疼完全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
原發性血管性頭痛屬中醫學“頭風”范疇,多因肝氣郁結,經絡不通,久則成瘀,氣血運行不暢致病。西醫認為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引起的頭痛。如頭頸部肌筋膜無菌性炎癥,導致局部血管神經卡壓,同時引起機體一系列免疫應答反映,就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也把它歸在“風濕病”范疇里面。所以我們通過小針刀切割直接松解粘連的肌筋膜,使卡壓的血管神經解放出來,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再通過針刺相關穴位,進一步起到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作用。從西醫角度講,正是基于無菌炎癥學說,應用非甾體類藥物抗炎抗風濕鎮痛;應用撲爾敏酮替芬等抗過敏藥,阻斷組胺H1受體,阻止過敏反應介質的釋放,消除無菌性炎癥;應用增強機體免疫力的藥物,對抗免疫應答,調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免疫力。
針刺小針刀及藥物綜合治療原發性血管性頭痛療效確切,但是在藥物的選擇應用上有待進一步研究。
[1]宋文閣,傅志儉.疼痛診斷治療手冊.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16).
[2]柳登順,張劍赤,王天玉,等.實用頸腰肢痛診療手冊.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