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廣兵
導尿術是臨床工作中常用的檢查和治療的方法,也是‘三基’訓練中重要的操作技術。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年輕的醫(yī)護人員和基層醫(yī)療人員未能真正重視這項技術,無菌觀念差,操作不規(guī)范,對患者說教不仔細,使用的導尿管材質差等原因,造成患者尿道損傷。2003年9月至2011年5月,我院門診和病房共收治了用氣囊導尿管導尿后致尿道損傷49例,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9例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6~75歲,平均52歲。急診患者表現為:導尿時或導尿后,尿道出血和疼痛15例。暴力拔出氣囊導尿管造成尿道出血,疼痛,以致排尿困難8例。均急診重新置入三腔氣囊導尿管(18-20F),生理鹽水持續(xù)沖洗膀胱,保留尿管3~5 d。慢性狹窄26例:前列腺增生術后6例,其他手術術中術后留置氣囊導尿管8例,尿潴留行導尿術12例,膀胱藥物灌注后3例。早期發(fā)現的24例尿道狹窄患者,予以定期尿道擴張術。2例多段,重度狹窄患者,行經尿道疤痕切開術,術后留置氣囊導尿管4-6周,拔導尿管后定期尿道擴張。
1.2 結果 23例急性尿道損傷的患者均順利止血,其中3例后期發(fā)生尿道狹窄,定期尿道擴張而痊愈。24例早期發(fā)現的尿道狹窄患者,經定期尿道擴張后痊愈,2例重度尿道狹窄患者,病情好轉。
2.1 男性尿道的解剖學特點 男性尿道長約16~22 cm,分前后兩部,尿道海綿體部又分陰莖頭部尿道、懸垂部尿道及球部尿道為前尿道,尿道膜部和尿道前列腺部稱后尿道[1]。尿道內徑大小不一,從外向內有三個生理狹窄,即尿道外口、膜部及尿道內口。并有兩個彎曲,第一個彎曲位于球膜交界部,約93度,第二個彎曲位于陰莖陰囊交界處[2]。
2.2 尿道損傷的原因分析 急性損傷的原因:①醫(yī)務人員導尿時未使導尿管充分潤滑,插管時動作導尿管和尿道黏膜之間摩擦力大,可以挫傷尿道黏膜,造成患者出血及疼痛。②醫(yī)務人員導尿時動作粗暴,投管時尿道角度不正確,反復強行置管,從而損失尿道黏膜。③初進入臨床的醫(yī)務人員導尿時,不能判斷導尿管的氣囊部是否到達膀胱,繼開始為導尿管的氣囊充氣或充水,導致后尿道撕裂出血,且患者疼痛劇烈。④有部分廠家的導尿管質量不過關,導尿管氣囊內的氣或水不能完全抽完,年輕的醫(yī)務人員拔管時,造成患者尿道損傷。⑤神智不清的、插管后強烈不適的、不懂氣囊導尿管氣囊構造的患者或患者的家屬,自己強行暴力拔出已充氣或充水的氣囊導尿管,使整個尿道損傷,以膜部尿道為甚,患者的尿道出血較劇。
慢性狹窄的原因:①醫(yī)務人員導尿時,無菌觀念薄弱,引起患者醫(yī)源性尿道感染,刺激尿道黏膜,形成尿道疤痕,產生尿道狹窄。②急性尿道損傷后,損傷嚴重的尿道可以形成瘢痕,繼發(fā)尿道狹窄。③長期保留導尿管的或反復導尿的患者,易發(fā)生尿路感染,尿道出現炎性疤痕及狹窄。④有的基層醫(yī)院使用的導尿管的材質較差,對尿道黏膜的刺激嚴重,同時患者對導尿管的刺激敏感,造成患者的尿道疤痕增生,尿道狹窄。⑤導尿時使用導尿管的型號過粗,導尿管壓迫尿道黏膜,尿道黏膜發(fā)生缺血和壞死,形成疤痕,造成尿道狹窄。⑥醫(yī)務人員給患者膀胱灌注卡介苗或絲裂霉素時,操作不細致,將灌注藥物殘留在尿道,損傷尿道黏膜,發(fā)生疤痕增生及狹窄。
2.3 預防損傷的措施 導尿術引起的尿道損傷重在預防,預防措施得當,以上損傷大多能夠避免。預防措施有以下幾方面:①醫(yī)務人員要真正從思想上重視導尿術可能引起的損傷,不要輕視這項基本技能操作。②加強對年輕醫(yī)務人員的‘三基’訓練: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操作必須輕巧,避免損失尿道或增加患者痛苦,導尿管前端插入部分應涂抹足夠潤滑劑,導尿管管徑大小適中,不宜過粗,男性成年人以F14~16為宜[3]。③給氣囊導尿管充氣或沖水之前,確認導尿管的氣囊部在膀胱內,主要依據是導尿管有尿液流出或向膀胱注水后水很容易經導尿管流出。④導尿管的氣囊或水囊不能抽完時,不要強行拔出,可以向導尿管的氣囊注水,使氣囊漲破,再拔出導尿管。⑤充分做好患者及患者家屬的宣教工作,贏得患者及患者家屬的信任和理解,同時了解氣囊導尿管的構造原理。⑥需長期保留導尿管的患者,定期更換導尿管,或者做膀胱造瘺,降低導尿管對尿道的刺激。⑦基層醫(yī)院選用質量好的導尿管,減少尿道損傷的幾率。⑧膀胱灌注時,確定導尿管在膀胱才注藥,注藥完畢后要向導尿管注10~20 ml空氣,將導尿管管腔內藥物完全進入膀胱后,才能拔出導尿管。
導尿術雖然是臨床常用的基本操作,但要我們醫(yī)務人員真正重視它了,預防措施得當,尿道損傷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1]吳階平.泌尿外科.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92.
[2]黃志強,黎鰲,張肇祥.外科手術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141.
[3]湖南醫(yī)科大學.醫(yī)學臨床“三基”訓練·醫(yī)師分冊,第三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