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玲
心理治療就是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術,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幫助其緩解或消除由于疾病所引起的心理壓力及心理障礙,使其以正常的心理接受治療與護理。護理的本質是對患者進行關懷與照顧,包括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進行全面性的護理。疾病的痛苦經常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懼、悲傷、無助、自責、內疚、抱怨、甚至悲觀厭世等負性情緒,這對疾病的康復以及患者今后的身心健康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護士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及技術,采取有效的途徑進行心理治療,幫助患者順利渡過心理危機,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2.1 心理治療在地震傷殘人員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方法及結果。地震是一件災難性的事件,它的突發性、震撼性可引起當事人強烈的情緒反應,出現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不知所措、害怕、恐懼、悲觀、絕望、無助感[1]。可見,對災后的傷員以心理疏導,減輕其恐懼心理是極其必要的。研究者將心理干預運用到地震傷殘人員的護理中,并取得不錯效果[2]。該研究收治2700例傷員,其中男1463例,女1237例,年齡1~89歲。心理干預的方法具體如下。
首先,干預者必須在短時間內評估個體的危急情況及其反應。然后分三個階段進行干預:普遍篩查、重點干預、定期隨訪。評估個體應激程度時要充分考慮其認知和情緒反應,通過講解災難的不可避免性,社會各界的幫助、政府的支持等事實糾其不合理思維,提高其心理的應激能力。并為其提供準確的信息。另外還要提供積極的應對方法。對截肢的殘疾傷員,更要表示出充分理解、支持和安慰,傳遞以希望和樂觀的精神,指導其適當的休息,利用音樂等娛樂方式轉移其注意力,給其提供宣泄機會,同時給與藥物治療。
該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心理救援小組的及時干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傷殘人員的情感穩定,能積極配合治療,重拾信心,正確面對災難的發生。
2.2 心理治療在癌癥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方法及結果。有關癌癥患者心理方面的研究已開始了很長時間,有了長足的發展。絕大多數化療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存在悲觀情緒。因此,心理治療對癌癥化療患者是非常必要的。心理治療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認知支持,糾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對治療的態度,改善各種不良情緒反應,幫助患者順利完成化療。對癌癥患者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它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3]。對腫瘤化療的認知行為治療有個別干預和集體干預2種方式,目前臨床中多采用這兩種干預相結合的方式,以充分達到干預的效果[4]。在治療過程中,干預者使用多種措施,找出影響患者認知行為問題的認知偏差,與患者進行促膝訪談,全面深入地了解其心理,從而確定干預方案,幫助其認知重建。另外,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如各種技能訓練,完成家庭作業等,均可引導患者緩解不良情緒,學會用新的角度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慢慢靠近正確的標準。
2.3 心理治療在產后抑郁患者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方法及結果.目前,產后抑郁癥的患病率近年報道[5,6]為10% ~17%,均高于普通人群的發病率,產后抑郁癥已成為國內外產婦心理治療和護理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產后抑郁癥產生時間的長短、所造成的危害取決于是否及時的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然而國內對產后抑郁進行心理干預和治療多集中于那些被診斷為產后抑郁癥的患者上,而對那些在數量上更多、在產后早期就處于產后抑郁狀態的高危產婦,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結果導致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和醫療成本上升。因此,在產后第一周內即開始為產后早期存在抑郁體驗的高危產婦提供心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7]。
有研究[8]選取40例產后抑郁高危產婦,進行人際心理干預。該研究選擇2007年6~11月在青島市兩所三級甲等醫院產科病區生產的產婦,實施人際心理護理,對兩組產婦均于產后第1、4、8周進行評定。人際心理護理方案是,產后第一個月實施1次/周,1 h/次,共干預8~10次。該方案分為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研究者與產婦建立良好關系,講明本研究的目的,以征得產婦的同意和積極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向產婦及其家人講解產后抑郁的發生率、危害、發病因素和預防方法等相關知識,以引起產婦和家人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建立產婦通訊方式數據庫,為出院后進行隨訪提供條件。
第一階段(第1~3次):系統了解和評價產婦當前和過去的人際交往,列出清單,并列出是哪一類的人際問題和抑郁有關。使其認識抑郁狀況存在的事實,鼓勵情緒表達,限定一到兩個方面作為干預的焦點問題,征得同意后制定干預護理計劃,向產婦解釋人際護理過程。
中級階段(第4~6次):確定產婦抑郁發生時的人際問題種類,如悲傷反應,人際角色沖突,角色轉變及人際關系缺乏中的哪一種,針對不同人際問題,應用澄清、角色扮演、人際分析、鼓勵情緒表達等人際心理干預技巧進行干預。
終止階段(第7~10次):主要是鞏固已取得的進步,評估干預目標,幫助產婦討論生活中的改變,以及對這些改變的看法;回顧利用已學到的技巧進行預防,同時,去除對研究者產生的依賴,與產婦討論對人際心理護理結束的感受。
本研究借鑒人際關系理論干預方法,從產后第一周開始對20例產后抑郁產婦進行了32個月的預防性人際心理護理,結果顯示人際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產后抑郁癥狀,降低產后抑郁發生情況。以上足以證明,心理治療對于產后抑郁患者的治療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除上述所述的幾個常用領域外,在其他領域如新生兒護理等,心理治療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功效和作用,這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臨床護理工作的價值與內涵,為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
[1]王愛平,王志偉.地震后災區傷員心理狀況分析.中國公共衛生,2008,24(8):915-916.
[2]羅媛玲,舒芳,熊曉玲.地震傷殘人員的心理危機干預.中國衫護理雜志,2009,25(2):24-25.
[3]陳良珠,謝忠,馮湛華,等.認知行為干預治療對乳腺癌患者免股功能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4,29(8):6310-6311.
[4]謝忠,銀正民,黃鋼,等.認知行為干預療法對癌癥患者抑郁癥的對照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4):302-305.
[5]梅逸靜,李福蓮,等.認知干預對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影響.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6,13(17):1359-1360.
[6]丁月榮.認知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5,9(16):16-18.
[7]張新波,盛蘇娜,翟書濤.產后抑郁癥與社會心理因素.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2,12(6):334-336.
[8]吳玉紅,阮軍,沈貴榮.產后抑郁癥高危產婦的人際心理護理效果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3):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