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穎
隨著科學的發展,醫源性疾病越來越突出,被不斷認識和解決。引起醫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藥物性、治療性、檢查性等等。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全世界每年死亡的病例中。約25%死于各種藥源性疾病。因此用藥不當是引起醫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現象,目前仍比較普遍而嚴重。導致醫源性疾病與日俱增。臨床醫生應充分了解抗生素產生的不良反應及體內分布代謝過程,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和適應證。應用不當有害無益。對于一般傷風感冒有人亦用抗生素治療,這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可引起不良反應,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增加合并癥,延長病程。對小兒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應用抗生素預防,結果亦往往得不償失,病程多數因之延長。有些臨床醫生對患者輕病重治。長期大劑量,聯合用藥或預防性用藥,都會引起副作用及二重感染。如遇發熱患者,就考慮炎癥所致。立即應用抗生素或聯合用藥,必然會使致病維生素的耐藥性增強或加大毒性。特別是對體弱及激素治療的患者,濫用抗生素會使非致病菌乘虛而入。因此對患者首先應明確診斷,有條件的盡量做藥敏實驗。對病因不明者要積極查找病因,不能盲目實驗性治療,更不能撒網治療,表現不典型的病例要動態觀察,防止片面性診斷,肝功不全者要慎用或避免使用抗生素;腎功不全者要減量或延長給藥時間[1]。
所有的藥物藥效都與個體差異有關,個體差異又與個體生理因素,病理狀態有關,用藥時不注意個體差異,就容易導致藥物過量或中毒。如有些患者對某種藥物具有高敏性,即使微量也可引起激烈的藥物反應。營養不良、老年人、危重患者對藥物毒性接受能力較差,小兒、新生兒、早產兒的肝腎功能,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對于這些患者使用藥物時應特別注意容易引起中毒或導致生長發育障礙等。以維生素A為例,小兒一次用量超過30萬單位,成人超過50萬單位,就可引起急性維生素A中毒,病癥為頭痛、惡心、嘔吐、煩躁、嗜睡,還可以有眼球震顫、復視、視神經乳頭水腫等。鈣劑過量服用后可引起血鈣量增加,導致肌肉及關節痛、共濟失調、多尿、尿石等毒性反應,靜脈注射鈣劑且能引起心跳過緩、心室顫動、注射過快可引起心臟停搏。因此過量用藥是很危險的。
因每個人遺傳背景的差異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不同種族、年齡、性別等對維生素的需求量是不同的,通常從我們每日的膳食中就可得到充分的供應。只要需要維生素量較大的兒童、孕婦、腹瀉后脫水的人群中,方可需要補充適當的維生素。如老年人眼睛發花、視力下降應當補充適量的維生素A、如骨痛、骨質酥松,應適當補充維生素D。做到缺什么補什么,適當補充維生素才能使人們的機體得到營養均衡,如果過量補充,不但會造成藥物浪費,還會影響人體的身心健康。如臨床蛋白補充過多,氨基酸就會從尿中排出,影響心臟功能下降和消化不良,同時造成腸道堆積太多。從而影響機體的正常功能。
醫生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時,往往會進行聯合用藥。但聯合用藥所引起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等對人體的危害很大。臨床將阿托品作為麻醉前給藥以抑制腺體分泌,則術后腸脹氣尿潴留為副作用;當阿托品用于解除膽道痙攣時,心悸、口干就為副作用。如臨床服用華法林鈉與大環內酯抗生素同用兩者可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出現包括咯血、血腫、血尿和腹膜出血的不良反應。有文獻報告以金霉素和大量青霉素連用于肺炎及雙球菌性腦膜炎,其中(死亡率79%),遠較單用青霉素治療者(死亡率30%)為高。對多藥共用的老年患者、過敏體質患者、肝腎功能較差的患者、長期用藥的患者聯合用藥時必須慎之又慎,避免患者的身心、經濟造成極大損失,確保臨床用藥安全。因此,作為一名對患者負責任的醫務人員應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特別是“開大處方”、“亂放箭”的用藥方法一定要注意避免[2]。
醫院是聯合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場所,我們要在院領導的重視下在實踐中不斷改進用藥方法和用藥方式,做到醫、藥、護、患者密切協作,在工作中不斷更新知識,開拓視野,掌握藥物的治療方法和配伍禁忌,努力專研專業知識,提高業務水平,確保安全用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和減少發生在我們身上因藥物引起的醫源性疾病。
[1]焦仁福.臨床使用抗菌藥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療養醫學,2010,19(12).
[2]陳新謙,全有豫.新編藥物學,第1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