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 鄭燕 李嵩巖
(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201800)
擴張性心肌病系左心室(多數)或右心室有明顯擴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縮功能減退,以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和栓塞為基本特征,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往往發生猝死,是臨床難治性疾病之一。3年來,筆者共診治擴張性心肌病患者8例,取得一定效果,擇1典型病例,報告如下。
朱某,男性,45歲,2009年9月10日初診,門診號34157368。患者因半年來感氣喘、胸悶、乏力,活動后加劇,伴有陣發性心悸,并出現下肢浮腫,并進行性加重,以致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其前在外院已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用硝酸酯類、腎素-血管經張素抑制劑等治療后,出現較劇烈的頭痛和咳嗽,遂改為中醫藥治療。患者就診時訴:氣喘不已,動輒加重,不能平臥,胸悶時作,或有心悸,納食減少,神疲肢軟,懶言少語。體格檢查:神志清醒,口唇紫紺,兩肺可聞及少量細濕羅音,心率98次/min,早搏6次/min,二尖瓣聽診區可聞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Ⅳ級,血壓100/60mmHg(1 mmHg=0.133 kPa),雙下肢浮腫,按壓凹陷。舌體胖,舌質暗,舌邊有齒印,舌苔白厚膩,脈沉細澀結代。復作心臟超聲檢查:全心擴大,以左房左室為明顯,左室壁收縮活動普遍明顯減弱,肺動脈瓣反流。超聲診斷:擴張性心肌病。中醫診斷:喘病,心脾氣虛,痰瘀阻滯證;西醫診斷:擴張性心肌病,全心功能不全。治療以健脾補心和化痰祛瘀為主,用自擬中藥“縮心湯”加味治療治療。“縮心湯”基本組成:黃芪30 g,黨參30 g,白術15 g,茯苓15 g,鹿銜草15 g,澤瀉15 g,防己10 g,葶藶子10 g,紅花10 g,紅景天20 g,甘松10 g,苦參10 g,上藥煎取500 mL,微溫后加入全蝎粉1 g攪勻,分2次早晚服用。用藥1個月后,氣喘、胸悶、心悸逐漸減輕,下肢浮腫逐漸消退,1年后體力基本恢復。到2011年11月1日復查超聲波不再提示擴張性心肌病,連續治療近3年,目前患者在持續中藥治療下全身狀況較好,已重返工作崗位。
擴張性心肌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及引起的免疫介導所致的心肌損害有關。
中醫學中無“擴張性心肌病”的診斷,當根據其臨床表現,以氣喘、浮腫和心悸為最常見,所以應當包括在“喘病”、“水腫”和“心悸”等病證中。中醫學認為,心、血、脈三者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心臟正常搏動的動力來源于心氣,心臟的搏動是血液運行的原動力,脈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氣充沛、心血充盈、脈道通暢是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但心氣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與脾的關系十分密切,脾為“后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化水谷精微,維持著心臟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和皮毛筋骨等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縮心湯”中,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葶藶子、鹿銜草、澤瀉、防己化痰利水降濁,紅花、紅景天活血化瘀,甘松、苦參定悸,甘松還能芳香醒脾,全蝎通絡搜邪。全方能健脾益氣、強心利水、化痰祛瘀、通絡生新,以期達到心脾氣復、痰去瘀化、氣血通暢,故對擴張型心肌病有一定療效。還可根據各癥的輕重緩急加味治療,如氣喘甚,可加人參、山藥、薏苡仁;浮腫明顯,可酌加麻黃、桂枝、附子;心悸多發,則可加五味子、麥冬、酸棗仁;紫紺重者可加用赤芍、川芎、澤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