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田利
【導讀】由于受國內經濟通脹和國際經濟形勢持續惡化的雙重影響,2011年甘肅省靜寧縣蘋果銷售出現了少見的“寒冬”現象,果價走低,銷量減少,庫存增加,經營風險加大。這將會對2012年蘋果生產影響巨大。
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蘋果已成為甘肅省靜寧縣農村的優勢產業。2011年,該縣蘋果產量達40萬t,果品收入達36萬元,人均果品收入1 98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67%。因此,2012年蘋果生產總體形勢成為果農、經銷商及相關部門關注的焦點。據筆者分析,2012年靜寧縣蘋果生產總體形勢將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生產規模持續擴大 靜寧縣種植蘋果具有絕對優勢,2010—2011年,每667 m2最高收入達3萬~3.5萬元。靜寧縣中北部種植蘋果的收益是種植玉米收益的10~15倍,南部達15~20倍。高收益激發了群眾種植積極性的同時也堅定了政府發展蘋果產業的決心。該縣提出了在蘋果適宜區全覆蓋的發展目標,在苗木、技術、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整村推進、退耕還林后續產業蘋果基地建設等途徑持續推進蘋果生產規模擴大。2003年后,靜寧縣蘋果每年新植規模在0.33萬~0.67萬hm2之間。經調查,靜寧每年群眾自發種植蘋果面積333~667 hm2。2012年該縣政府發展目標為0.4萬hm2,但由于2011年中北部新蘋果產區銷售形勢很好,預計2012年仍將繼續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
總產量增加 隨著大量幼齡果園投產面積的增加,靜寧縣蘋果產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由于經濟效益的提高,果農在蘋果生產中的投入特別是肥料投入大幅增加,這對產量的提高非常有利,預計2012年靜寧蘋果總產量將比2011年增加10%,總產量將達到45 萬 t。
果品質量進一步提高 靜寧縣蘋果產業得以發展,與市場調節刺激果品質量不斷提高密切相關,這在近年生產中表現尤為突出。近年來,在靜寧縣南部老蘋果產區——川區,由于蘋果品種老化、種植密度過大,影響蘋果品質的提高,生產效益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而山區由于發展較晚,種植品種得到優化,種植過程中吸取了川區密植栽培失敗的教訓,加之山區光照充足,所產蘋果亮度好、品質優、售價高,銷售快,成為靜寧蘋果生產最有活力的產區。客商來到靜寧后往往先到山區收購,之后才轉入川區收購。這一現象的持續將加快川區蘋果生產的調整步伐,降低密度、提高品質成為生產中管理的關鍵環節,以改造樹形為主的提質措施在南部川區受到普遍重視,陽光樹形的推廣對于靜寧蘋果整體質量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2011年冬剪時,間伐、疏枝等降枝量的修剪力度明顯加大。整體上看,2012年靜寧蘋果質量將較2011年有大幅提高。
總體收入增加,個體增收難度加大2012年靜寧縣蘋果總體產量和品質將比2011年有所提高,總收入會明顯增加。但由于國際歐債危機的持續 “發酵”,2012年國內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受國家客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持續、通脹壓力的增加、農用物資價格上漲、蘋果銷售價格下滑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果農個體增收難度將明顯加大。
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 隨著人們認識和實踐的深入,靜寧縣蘋果產業的發展從品種組成、布局、種植密度、管理技術等方面都在不斷調整和完善。品種由剛開始種植普通富士到栽培著色富士,再到片紅富士,每次品種調整更新,都對蘋果質量的提高產生一次大的飛躍。布局上由剛開始川臺低海拔區向山地高海拔區發展,紅富士蘋果種植高度已提高到了海拔1 800 m,高海拔地區光照充足,蘋果質量較低海拔地區具有絕對的優勢。由于環境限制,靜寧縣蘋果主要以喬化品種為主,因此,降低密度能夠提高果品品質。目前,該縣蘋果栽植密度也由每667 m2栽植株數56株降到了33株,栽培株數的減少,促進了生產效益的提高。施肥方式由隨意向配方轉變,土壤管理由裸地向果園地面覆蓋轉變;花果管理由自然著果向人工輔助授粉、單果套袋轉變;樹形由多亂雜向改良紡錘形轉變,這一系列的轉變使得蘋果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明顯提高。
2011年靜寧縣南部川區蘋果銷售中出現的問題為靜寧蘋果產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必然會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只有不斷地進行調整,以適應蘋果產業發展的新形勢,靜寧縣蘋果產業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