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 放
重慶三峽庫區位于長江上游下段,東起巫山縣、西至江津區、南起武隆縣、北至開縣,面積約占整個三峽庫區面積的86%、重慶市面積的70%,屬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19℃,≥10℃年積溫5 500~6 50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9~7.2℃,極端低溫-2.3℃,年日照1 200~1 600小時,年降雨量1 100~1 300 mm,具有春早秋短、夏長旱熱、冬無嚴重凍害等特點,氣候受峽谷地形和大水體影響明顯,是我國柑桔發展最適生態區之一,也是農業部規劃的柑桔優勢產區之一,發展晚熟柑桔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直轄以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重慶三峽庫區柑桔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特色鮮明,優勢彰顯,成為我國柑桔產業發展的典范。為讓業界人士對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有一個更加明晰的了解,學習和借鑒重慶市在推動柑桔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化進程,提高柑桔生產經營效益的成功經驗,在“中國(重慶)晚熟柑桔節”舉辦之際,本刊對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特色經濟發展處副處長文澤富研究員就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采訪。
記 者:重慶是個年輕的直轄市,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在中央及國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歷屆重慶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慶各項工作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從農村到城市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以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的重慶柑桔產業目前已成為中國柑桔產業發展的縮影。文處長,請您簡單介紹一下直轄以來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文澤富:直轄以來,重慶柑桔產業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視下,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是發展思路重大轉變。我們科學謀劃了“營銷帶動、晚熟推動、鮮(銷)加(工)互動”的系統推進柑桔產業發展思路,制訂了“不與‘兩湖’搶早、不與贛南爭中”,不再同質競爭,錯位發展晚熟柑桔,實現“三季有鮮果、八個月能加工”的工作路徑和舉措。
其次是投融資機制重大創新。建立和完善了以農民和業主投入為主,各級政府資金補貼為輔的投入機制,整合全市農發、農綜、扶貧、水利、交通、移民、國土整治等涉農資金以及社會捐贈,集中投向柑桔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標準果園建設以及果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再次是產業素質大幅提升。一是規范化苗木繁育體系已經形成。接穗脫毒、母本園建設、一二級采穗圃以及11個規范化容器苗繁育場構建的三級繁育體系已經完備,擁有育苗溫室6萬余 m2、網室7萬余 m2,年容器苗生產能力在1 000萬株以上。二是規模化基地果園建設成效顯著。我市在柑桔發展上堅定高標準、規模化的發展方向,每年完成建設14萬畝 (0.93萬 hm2)標準化果園,目前已建成約100萬畝(6.67萬hm2),優勢區域以及晚熟柑桔種植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全市柑桔面積達到 240萬畝 (16萬 hm2),產量突破185萬t。三是標準化果園經營機制得到創新。“龍頭企業 +基地 +農戶”、“龍頭企業 + 公司 + 農戶”等發展模式在各重點區縣得到提煉和推廣,重慶恒河果業公司、重慶天邦食品公司等龍頭企業分別在江津、長壽、奉節、巫山和開縣等區(縣)組織果農組成“資金共籌、決策共定、風險共擔、盈利共享”的股份制公司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土地所有權和管理權的適當分離,解決了農民土地分散、重栽輕管以及外出務工農戶和老、弱農戶果園無人管護的實際問題。四是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壯大。重慶恒河果業公司、重慶三峽建設集團、重慶匯源集團、重慶博富文柑桔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進駐與發展,延伸了重慶柑桔產業鏈條,拓展了柑桔經營發展理念,一產業有效帶動二、三產業發展,企業生產經營的柑桔加工品贏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在消化當地富余勞動力、實現企業增效的同時,大幅度促進運輸、包裝等第二產業的發展,各企業的生產園區以及業主規模化的柑桔園成了良好的城郊休閑觀光景點,綜合經營效益得到五倍以上的放大,全市柑桔綜合產值超過80億元。

記 者:從“全面建設柑桔產業基地”到“建設長江柑桔帶”,“從建設百萬噸橙汁加工基地”到“建設我國最大的晚熟柑桔基地”,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戰略定位經歷了幾次調整。文處長,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這樣調整的原因和基礎。
文澤富:重慶市作為具有2 400多年柑桔栽培歷史的柑桔主產區,柑桔產業發展歷經興衰沉浮。其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百萬畝柑桔移民藍圖未能實現;90年代實施的“長江柑桔帶”建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21世紀初期實施國務院三建委《三峽庫區柑桔產業開發規劃》、農業部《柑桔優勢區域發展規劃》,開啟了重慶柑桔產業發展放眼全球、置身國際大市場的新里程,為《重慶百萬噸柑桔深加工產業化工程建設》、《重慶市柑桔產業發展重點區域建設規劃》以及《重慶三峽庫區柑桔老果園改造及晚熟鮮食柑桔發展規劃》的編制提供了思路提煉的理論基礎、定位晚熟的科學基礎、發展目標的市場基礎,更是堅定了市委、市政府高速度規模化推進“森林重慶”建設和“綠化長江—重慶行動”長江兩岸柑桔產業帶建設的決心。認真分析主客觀條件的變化,進一步堅定了我市柑桔產業發展定位晚熟、加快三峽庫區柑桔產業發展的信心。
一是觀念的變化。由計劃經濟時期柑桔種植只能“上山下灘”而且零星分散向選擇優勢區域集中規模化布局轉變,柑桔生產向長江流域、交通方便的地區集中,生產果園集中連片、全新一流。二是市場變化。由鮮銷為主向鮮食與加工相結合轉變,大力發展適宜鮮銷的晚熟柑桔品種和加工非濃縮冷凍橙汁(NFC)。三是品種的變化。由種植單一的傳統中熟品種向早、中、晚熟品種配套,重點發展晚熟以及鮮食加工兼宜品種。四是標準的變化。由傳統及低水平的苗木繁育、建園、種植向現代化的、高標準生產經營轉變,全面推廣無病毒容器苗、果園改土、道路與水系配套。五是投入的變化。包括投資構成、投資重點和投資管理等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更有利于投資效率和安全水平的提高。六是機制的變化。由計劃經濟下政府大包大攬、無業主進入向龍頭企業和社會資本介入轉變,帶動產業的快速發展。
記 者:重慶柑桔產業化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尤其是不少大型龍頭企業介入柑桔生產、流通及加工等領域。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重慶在引入、扶持和壯大柑桔生產經營與橙汁加工龍頭企業方面采取了哪些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文澤富:龍頭不活,產業難興。我市在柑桔產業發展過程中,歷來十分重視龍頭企業的引進與培育。在柑桔產業發展重點區縣招商局的配合下,根據龍頭企業的優勢和發展方向,倡導有針對性地招商,如美國博富文柑桔有限公司成功落戶忠縣,重慶天邦食品有限公司落戶開縣,以及重慶恒河果業有限公司落戶長壽、奉節等;市級有關部門及區縣政府利用調控手段,為企業在園區建設和相關配套給予大力支持和服務,構建企業和諧發展局面。
為了進一步壯大龍頭企業,近年來市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僅農口扶持龍頭企業的資金2011年補助總額就達到1.5億元,其中,包括信用擔保、貸款貼息、龍頭企業發展項目支持等。此外,還有科技支撐、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也根據龍頭企業的需要進行合理傾斜與投入。
記 者:重慶是中國柑桔產區中少有的一方“凈土”。為了確保重慶柑桔產業健康發展,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持下,重慶市開展了柑桔非疫區建設。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非疫區建設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文澤富:重慶市柑桔非疫區建設于2007年正式啟動,范圍涉及34個區(縣),目前已建成市級柑桔疫情監控應急撲滅中心和分中心,市級柑桔危險性有害生物檢測鑒定中心、柑桔疫情檢查站,縣級疫情監測防控站,以及鄉鎮疫情監控點與疫情監測點,形成了市、縣、鄉、點各級別的,果園、公路、市場、碼頭、車站等各重點區域的,監測防控點與疫情檢查站相結合的全方位疫情監測防控體系,與2008年頒發的《重慶市柑桔非疫區建設與管理辦法》相結合,切實保障了我市柑桔的安全生產。
柑桔非疫區建設大幅提高了我市柑桔疫情防控能力。一是完成了“重慶市柑桔非疫區管理系統”開發,實現了對柑桔疫情監測的遠程管理與實時預警,實現了對植物檢疫人員、兼職檢疫員和疫情檢查站等的規范管理。二是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全面開展柑桔疫情監測工作,抓好疫情防控與鏟除。對外來疫情防御,積極與兄弟省份開展合作,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三是切實加強產地檢疫,定期對匯源、恒河、三峽建設集團等11個大型育苗基地開展產地檢疫,實施逐株調查和抽樣送檢。四是加強調運檢疫。充分發揮疫情檢查站的攔截作用,對運輸柑桔果品、種苗的過往車輛實施檢查,以阻止帶疫柑桔果品和苗木流入我市。五是加強市場檢疫。在柑桔銷售旺季,重點加強對柑桔果品批發市場的檢查,一旦發現疫情,立即予以銷毀,防止帶疫果品流入柑桔產區。
記 者:重慶市是全國第一個把“晚熟柑桔”叫得最響亮的柑桔產區,近年來成功舉辦多種形式的 “晚熟柑桔節”。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重慶市發展晚熟柑桔的優勢、現狀以及總體規劃與扶持措施。
文澤富:我國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柑桔生產受冬季低溫和周期性凍害的“硬”約束,除云南的低海拔河谷地區和長江上中游沿江地區外,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發展晚熟柑桔存在較大的自然風險,只能生產10—12月成熟的早、中熟柑桔,上市期集中在10月至翌年1月,占全國柑桔產量的90%以上,全國性柑桔品種結構呈現出無法克服的不合理狀況。重慶三峽庫區海拔400 m以下的柑桔主產區,年均氣溫18~20℃,年日照1 200~1 600小時,年降雨量1 100~1 300 mm,冬季無凍害,是我國發展晚熟柑桔生產的最適宜區。三峽庫區蓄水后,大面積水體的熱效應,使冬季變暖,夏季變涼,更有利于晚熟柑桔生長。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發生了50年不遇的低溫凍害天氣過程,對柑桔產業造成了嚴重危害,許多柑桔植株樹干開裂,掛樹果實大量脫落或者結冰凍壞不能食用,一些果樹被凍傷、甚至被凍死;而我市受盆地阻隔和三峽水庫大水體保護,海拔400 m以下地區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夏橙、血橙、晚熟臍橙和晚熟雜柑等柑桔品種均經受住了特大考驗。
為充分利用重慶發展晚熟柑桔獨具優勢的自然資源稟賦,在深刻分析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經過規劃論證,我市決定,到“十二五”末,通過沿江流域16個區縣的帶動,全市集中成片新發展標準化柑桔果園180萬畝(12萬hm2)以上,改造柑桔老果園20萬畝(1.33萬hm2),使全市柑桔種植面積達到 400萬畝(26.67萬 hm2),年產量達到400萬t以上;完成“中國柑桔城”核心區建設,把重慶建成全國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最大的晚熟柑桔基地、最大的柑桔種苗生產集散基地、最大的柑桔科技創新高地、最大的柑桔休閑旅游基地和全國唯一的柑桔非疫區。
為此,全市動員多方力量,營造氛圍,多措并舉,掀起了發展晚熟柑桔的熱潮。一是優化品種,狠抓良種繁育與推廣。經過多年的觀察試驗和品種比較,奉節晚橙、鮑威爾臍橙、切斯勒特臍橙、班菲爾臍橙、紅肉臍橙、W·默科特雜柑和塔羅科血橙新系等晚熟柑桔品種列入了全市新一輪柑桔發展名目,并充分利用現有的柑桔良繁體系,補充完善部分采穗園,擴大無病毒接穗供應能力,為生產上提供更多更好的無病毒接穗和種苗。二是上下聯動,明確分工。相關區縣政府組建柑桔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打捆農口資金,引進扶持龍頭企業,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區縣農業、林業、移民、農綜、國土、扶貧等部門相互溝通,相互配合,協同推進;技術部門成立專門的隊伍,做好技術貯備,推廣實用技術;重點鄉鎮把發展晚熟柑桔作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柑桔產業興鎮、晚熟柑桔富民的理念,配合各級部門,做好宣傳發動,確保目標如期完成。三是改造新建并重,提升產能。根據柑桔老果園實際,因地制宜,科學應用高接換種和更新換植辦法,改造與新建并重,集中成片規模發展,迅速提高老果園效益。四是接軌市場,提早謀劃。為銜接市場需求,我們根據產業發展規劃,依托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重點區縣扶持建設不同庫容的冷庫,未雨綢繆地作好晚熟柑桔批量上市應市準備,為重慶晚熟柑桔健康快速發展保駕護航。五是政策支持,減壓避險。為解決業主與種植戶在老果園改造過程中的投資壓力,市級財政對老果園改換晚熟柑桔每667 m2給予600元的資金補助;對成片換植晚熟品種的果園,按新建園標準,每667 m2予以1 500元的資金補助;對容器苗予以每株6元的種苗直補;在“綠化長江—重慶行動”規劃范圍發展晚熟柑桔,市級財政每667 m2給予2 000元的建園補助;對于自愿申請參加柑桔保險的經營主體,每667 m2按1 000元的保險額投保,在業主按照2%的比例承擔的保險費中,市財政給予70%的補貼,每667 m2果園業主實際只需交納6元保險費;市農業擔保公司為老果園經營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并補助50%的擔保費和3年的貸款貼息,解決改造果園前期管理資金短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