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千程
(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孟慶常主任醫師是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甘肅省名中醫,甘肅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晚期腫瘤及各類疑難雜癥。孟師治學嚴謹,學貫中西,臨證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親聆孟師教誨10余年,受益頗多。現將孟師治療腰腿疼痛經驗簡介如下。
腰腿疼痛屬中醫學“腰痛”、“痹證”等范疇,包括現代醫學的“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腰椎移位”、“髂腰韌帶損傷”及“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綜合征”等病證。孟師認為,腰腿痛的病機關節在于“瘀”字,致病原因主要是外傷、慢性勞損、感受風寒濕邪等內結于經脈,使脈絡閉而不通所致。不通則痛,同時多合并有濕、寒、熱、虛,氣滯血瘀,進而引起肌肉、筋膜、關節之疼痛、麻木等癥狀。參《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腰椎痛,寒濕推于氣交而為疾也”。《素問·五常政大論》亦言“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從上,當其時反腰椎痛,動搖不便也”。《素問·脈要精微論》也說“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1]。孟師指出,除上述常見共識的外傷勞損,外邪侵襲[2],肝腎虛損,經脈失養所致外,尤重視脾虛濕著所致腰脊樞轉不利,腰腿疼痛發作。腰腿痛包括臨床醫學所稱的急慢性腰部軟組織損傷,腰椎及其椎間盤病變,退行性脊柱病變等。臨床患者痛苦異常,治療困難,治愈率低。
2.1 明確診斷,治病求本 孟師臨證非常強調明確診斷,治病求本,否則會延誤病機。腰腿痛在門診是常見病,也是難治病。他認為治療腰腿痛,關鍵要專注于病機上,在一個“瘀”字上下功夫。此類病證,病因復雜,病程較長,反復發作,治療困難。就診時已多時日,久病入絡,除活血化淤之外,非蟲類所不能抵。結合30余年臨證經驗,自擬止痛合劑,臨證以此為基礎方,加減運用,療效顯著。止痛合劑處方:當歸12 g,川芎10 g,制乳香9 g,制沒藥 9 g,紅花 10 g,膽南星 12 g,防風 12 g,白芷 12 g,三七粉6 g(沖服),全蝎 6 g(沖服),蜈蚣 2 條(沖服)。
2.2 明辨寒熱,分清虛實,歸屬臟腑 孟師認為該病病因復雜,常虛實夾雜,寒熱并見,一定要四診合參,辨明虛實,分清寒熱,歸屬臟腑;要遵從治寒遠寒、治熱遠熱,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這樣處方用藥,才能對證。臨床隨證加減,辨證屬瘀血的,加赤芍 15~30 g,桃仁 10~15 g,虎杖15 g,丹參 30 g,三七粉加至 9 g沖服;辨證屬寒濕者,加生白術30~60 g,干姜10 g,獨活15 g,根據寒濕程度及有無脾虛,可選加制川烏15~20 g,麻黃10 g,細辛6~9 g(久煎),威靈仙 30 g,茯苓 30 g,黨參 20 g 等;屬濕熱者,加薏苡仁 30 g,蒼術 15 g,黃柏 15 g,忍冬藤 30 g,虎杖15g,川牛膝15~20 g;肝腎虧虛者,加補骨脂 15 g,熟地黃 15~30 g,知母 12 g,白芍 15~30 g,丹參 30 g,桑寄生 20 g,杜仲 15 g,山茱萸肉 15 g,偏腎陽虛者,加附子10 g,淫羊藿30 g,肉桂6~9 g。
2.3 辨病、辨證結合,因病因人治宜 孟師認為,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基本特征,是臨證必須始終遵循的原則。同時要注意辨病、辨證相結合,因病因人治宜。臨證許多腰腿痛患者,同時又存在許多其他癥狀,臨床需仔細辨證,刪繁就簡,去偽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質,治病求本,這才能辨證準確,潛方用藥對癥,方能獲效。孟師反復強調,不要簡單的把抓主癥理解為是“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治標方法,經典著作《傷寒論》早已提出,“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這就是抓主癥的一條重要原則,其實根本就是治病求本。
2.4 輔以他法,綜合治療 孟師指出,該病屬難治病,需配合物理治療,耳針或耳穴壓丸及中藥氣療儀熏蒸透皮治療,中頻電療等綜合治療,方能收到滿意效果。耳穴常選肝、脾、腎、交感、神門、腰椎、內分泌及阿是穴。中藥熏蒸采用華亨HH-QL-A型電腦熏蒸氣療儀,將中藥裝入專用藥袋中置于熏蒸儀電鍋中,加水2000 mL侵泡30 min后,讓患者仰臥于熏蒸儀倉內,通電加熱,產生蒸汽熏蒸患者腰背部及雙下肢,通過電腦控制調節溫度,溫度以適宜可以耐受為佳,一般多在40~42℃之間。熏蒸處方仍以基礎方為主,辨證加減,用量稍大于口服劑量。中頻電療采用全日康J48A型電腦中頻治療儀,10 cm×6 cm 2片,放置于腰椎兩側約1.5~3寸處,每日1~2次,每次30 min。上述綜合治療,操作簡單,療程較短,康復較快,且患者無痛苦,無毒副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1]牛兵占,陳志強,徐樹楠,等.黃帝內經[M].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74-461.
[2]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