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姝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9)
奚肇慶教授是江蘇省中醫院急診中心主任醫師,擅長中醫肺系疾病、中醫急癥診治,用藥見解獨到,收效良好。筆者有幸隨奚教授待診,受益匪淺。現將其從肺論治的經驗3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馬某,女性,78歲。初診(2010年8月20日):患者顏面浮腫半年。有高血壓病史5年,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顏面浮腫,目澀發酸流淚,眼瞼作癢,鼻塞打嚏,善忘,神疲乏力,下肢不腫,尿頻不痛,納便尚調。尿常規、腎功能(-)。舌質淡紅紫,苔薄,脈細滑。中醫診斷:浮腫。西醫診斷:浮腫待查,高血壓。結合患者癥狀及舌脈,辨證屬脾腎虧虛,治擬調補脾腎,泄水利濁。方用五苓散加減,組成:枸杞子10 g,熟地黃 12 g,山茱萸肉10 g,豬苓、茯苓各12 g,澤蘭 10 g,澤瀉 10 g,桑白皮 10 g,懷牛膝 10 g,杜仲 10 g,茺蔚子 10 g,地龍 10 g,荷葉 10 g,決明子 10 g,甘草 4 g,炙遠志7 g。水煎服,每日2次。二診(2010年8月27日):顏面浮腫未消,右上肢麻木,善忘,下肢乏力,形體肥胖,頭暈不著,納平便調,舌質淡紅紫,苔薄,脈細滑。患者浮腫未消,調整治療方向,治擬調補肺氣,利水通淋。方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和玉屏風散加減,組成:黃芪 12 g,防風 10 g,防己 10 g,麻黃 6 g,連翹 12 g,赤小豆 12 g,豬苓 10 g,茯苓 10 g,澤蘭 10 g,澤瀉 10 g,茺蔚子 10 g,地龍10 g,荷葉10 g,決明子 10 g,杜仲 10 g,甘草 3 g。水煎服,每日2次。三診(2010年9月10日):顏面浮腫已消,鼻塞打嚏亦平,唯存下肢乏力,尿頻不痛,尤以夜尿為甚,迎風流淚,納便尚調。舌質淡紅苔薄,脈細滑。患者經二診宣肺利水治療后,再行補益脾腎,壯其先后天,使水濕不生,化生無窮。組成:枸杞子10g,熟地黃12 g,山茱萸肉10 g,豬茯苓12 g,澤瀉10 g,女貞子 10 g,旱蓮草 10 g,石斛 10 g,黃芪 12 g,杜仲 10 g,芡實 10 g,金櫻子10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2次。后未再就診,隨訪諸癥皆消,唯稍有乏力尿頻,不顯。囑原方繼服。
按:“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至其發病原因,“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奚師認為:水腫病的臨床治療中,大部分著眼于脾腎兩臟,其實肺在其中亦起到關鍵作用,一些難治性的水腫,不妨從肺入手,往往收得速效。
肺氣失于肅降,通調失職,三焦失司,以致津液不能宣發外達,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濫肌膚,發為“風水”。肺氣以降為順。肺對全身之氣血津液及三焦氣化活動有治理調節作用。急性腎小球腎炎或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作多屬于此,初起表現為眼瞼、顏面浮腫,繼則四肢、全身皆腫,來勢迅速,肢節酸重,小便不利,發熱惡寒。治宗發汗解表,宣肺利水,使表邪去,肺之宣降功能恢復,肺氣降則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人體水液得以調理,水腫自消。一診治擬補益脾腎,利水消腫,作用不效,二診從調補肺氣,利水通淋入手,反得顯效。可見“肺主氣”不僅指肺之氣,呼吸之氣,還包括全身的氣機。氣虛氣滯造成氣停,氣停而水液流動失其動力,造成水濕凝聚而水腫,二診予溫補肺氣,行氣利水之法,方選玉屏風、麻黃連翹赤小豆、五苓散組方,使氣行而水化,收得速效。
戴某,女性,40歲。初診(2010年11月2日):患者曾以咳嗽咯痰就診,藥后咳嗽已平,咯痰量見少,近日咽癢咽干,膚癢、耳癢發熱,無全身惡寒發熱,舌質淡紫苔薄黃膩,邊有齒印,脈細滑。中醫診斷:咳嗽。西醫診斷:咽炎。結合患者病史及舌脈,辨證屬風邪襲表。患者不僅有風邪侵肺的咳嗽癥狀,還有風邪入侵肌腠而見膚癢耳癢。方用消風散和玉屏風散加減,組成:黃芪12 g,蒼術 10 g,白術 10 g,荊芥 10 g,防風 10 g,蟬蛻 6 g,牛蒡子10 g,浙貝母 6 g,天冬 10 g,制半夏 10 g,金銀花 10 g,麥冬 10 g,蘆根15 g,桔梗6 g,橘皮6 g,甘草4 g。水煎服,每日2次。二診(2010年11月9日):患者稱佳,咽癢耳癢已消,咳嗽不著,昨顏面、頸部、前胸皮疹瘙癢,疑為油菜花過敏所致,納便尚調,舌質紅,苔前薄白根黃,脈細滑。原制加強祛風止癢之品。原方去橘皮、炒牛蒡子,加桑白皮10 g,白鮮皮10 g,連翹12 g,當歸10 g。水煎服,每日2次。三診(2010年11月20日)患者稱佳,顏面、頸部、前胸皮疹瘙癢已消,下肢紅疹亦平,咽癢已除,咳嗽不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
按:皮疹初起往往由于內外風邪攜熱郁遏于皮膚腠理之間,外不能透達,內不能疏泄,引起營衛氣血津液失調所致,治以疏風宣肺清熱。皮毛為一身之表,肺通過其宣發作用能將衛氣和氣血津液輸布全身,溫養肌腠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皮毛功能受肺氣支配。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侵襲。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襲而經常感冒。皮疹的致病原主要通過吸入、食入和皮膚直接接觸等方式進入機體,皆屬衛表范疇,衛外不固,病邪更易侵犯,肺臟嬌弱,與外界直接溝通,以致皮疹纏綿難愈,反復發生。奚師認為臨床上,一部分皮膚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之。患者素有咳嗽病史,久咳肺氣受損,治療可從肺入手,即解決咳嗽咯痰等肺系癥狀,同時緩解或者解除皮疹癥狀。原方黃芪、白術、荊芥、防風固護衛表,在原有蟬蛻基礎上加入桑白皮專瀉肺熱。患者皮疹瘙癢,色紅發熱,乃肺經風熱之象,連翹性涼味苦,輕清上浮,可治上焦諸熱,尤能解毒消癰而散結,故為瘡家的要藥,配以金銀花、桔梗、荊芥,則散風清熱。治療外風都有從血治這一思路,通過補血、養血活血,清熱涼血促使氣血流通,各種致病因子及病理產物尤其是風邪隨血的運行而解除,通過一系列補肺氣,固肺衛,清肺熱,以達到清宣風熱,皮疹自然消退。
董某,女性,70歲。初診(2011年2月20日)春節不慎受涼,咳嗽氣喘遷延10日未愈,咽干欲咳,咳嗽喘息,咯痰不爽,色白質黏,胸悶氣喘,中脘痞脹,小溲頻數不暢,大便干結,數日未行,舌質淡紫暗,苔薄黃膩,脈細滑。中醫診斷:便秘。西醫診斷:便秘。結合患者病史及舌苔脈象,辨證當屬肺氣失宣,腸腑不利。治擬宣肺通導,肺與大腸同治。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組成:全瓜蔞 12 g,薤白 10 g,郁金 10 g,桔梗 6 g,半夏 10 g,黃連 4 g,炒梔子 10 g,桑白皮 10 g,紫菀 10 g,川貝母 3 g,馬兜鈴 6 g,枳殼10 g,茅根 15 g,蘆根 15 g,甘草 4 g。水煎服,每日 2次。2診(2011年2月25日):咳嗽氣喘亦平,咯痰不著,唯胸悶氣短,小溲灼熱,不暢,尿頻不痛,夜半心煩,口干作熱,少腹墜脹,大便已解,納谷尚可,舌質淡紫,苔薄黃,脈細,予湯劑,組成:黃芪12g,當歸10 g,砂仁 3 g,山茱萸肉 10 g,川牛膝 10 g,薏苡仁 12 g,蒼術10 g,白術 10 g,黃柏 10 g,升麻 10 g,炒梔子 10 g,苧麻根 10 g,西洋參 4 g,茅根 15 g,蘆根 15 g,柴胡 8 g,生地黃 15 g,連翹 12 g,甘草4 g。水煎服,每日2次。3診(2011年3月3日):咳嗽氣喘少作,胸悶氣短不復,尿頻不痛,心煩口干作熱較前緩解,大便解之較暢,納谷尚可,舌質淡紫苔薄黃,脈細。
按:便秘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臨床多責之脾胃,陳士鐸《石室密錄》充分闡明肺燥不行清肅之令可致便秘的理論。肺與大腸在生理結構上有表里絡屬的關系,從肺論治某些便秘疾患,可收到滿意療效。大腸之通降,既賴脾胃之轉輸,又賴肺氣的宣發肅降。肺氣宣升。若肺失宣降,一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機升降失調,則腑氣閉塞不通;二則不能通調水道,使津液由上達下,灌溉腸腑,結果大便失潤,干燥結硬,而致便秘,即所謂上竅閉而下竅不通。常見咳嗽,氣喘,甚至胸悶氣逆,張口抬肩,喘息不得平臥,在下則腹脹滿,大便干結如羊屎。治療當肅肺平喘,降氣通腑。所謂“上道開,下竅泄,開天氣以通地道”。一診方中以開胸利氣為主,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桔梗、枳殼,通調肺氣,使治節有常,升降得制,從而上竅通而下竅利,尊“提壺揭蓋”之意,津液得以潤通腸府,濁氣得以下降魄門,從而未用一味通導之藥而得通導之效,也從臨床應用方面應證了“肺與大腸相表里”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