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中 余 敏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重慶 400700)
血管性癡呆(VD)是一組由各種腦血管病(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腦血管病等)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獲得性嚴重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記憶力、定向力、語言能力、視空間定向能力、執行功能等)缺陷或衰退的臨床綜合征[1]。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逐步加劇,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且以缺血性腦血管病最為顯著,世界衛生組織已將VD列為21世紀的重點研究項目,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VD嚴重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且治療周期長、效果欠佳,尋求簡便有效的診治方法,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成為醫學界又一亟待解決的難題。針刺作為傳統中醫的特色療法,在VD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療效。目前關于針刺治療VD的臨床研究報道較多,而機理研究相對較少、且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分析、總結近年來針刺治療VD的機理研究報道,探討針刺治療VD的可能作用機制。
1.1 對腦細胞代謝的影響 (1)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改善氧自由基代謝。氧化應激參與了VD的發生發展。谷胱甘肽(GSH)是廣泛存在于細胞內的小分子三肽化合物,它參與了細胞內氨基酸轉運、糖代謝和DNA合成調節,在氧自由基損傷、調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維持細胞蛋白質結構和功能[2]。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主要催化GSH參與過氧化反應,清除在細胞呼吸代謝過程中產生的過氧化物和羥自由基,從而減輕細胞膜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過氧化作用。VD患者體內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強,產生大量過氧化氫自由基,而針刺百會、大椎后,腦內GSHPX、與過氧化氫酶(CAT)活力明顯增強,提示電針可能通過加強GSH-PX及CAT對過氧化氫分解的能力,從而保護細胞膜結構和功能完整[3-4]。(2)提高腦葡萄糖代謝水平。葡萄糖代謝作為腦內唯一的能量來源,其代謝水平可反映腦的功能狀態。腦缺氧缺血時,葡萄糖通過血腦屏障的轉運成為葡萄糖利用的限速步驟,而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是腦組織負責葡萄糖轉運的主要蛋白,為葡萄糖運輸起易化作用,VD患者腦葡萄糖代謝可呈現廣泛皮質區域的葡萄糖代謝減低。研究中針刺可提高海馬CA1區、CA3區、DG區的GLUT1表達,提高大腦額葉、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對皮質下丘腦、尾狀核以及邊緣系統海馬和扣帶回的葡萄糖代謝水平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說明針刺可能通過上調GLUT1表達,促進葡萄糖的跨膜轉運,從而增強VD大鼠腦組織的葡萄糖代謝,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促進腦功能的恢復[5-6]。
1.2 對神經細胞形態及功能的影響 (1)抑制神經細胞凋亡。Noxa調節的線粒體凋亡途徑在VD大鼠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電針能夠減少海馬神經元細胞Noxa和Caspase-3的蛋白表達,其可能作用機制為通過抑制Noxa調節的Bcl-2蛋白家族成員對線粒體膜的通透性改變作用,減少細胞色素C的釋放,抑制Caspase的激活,從而改善海馬CA1錐體細胞凋亡[7]。趙建新等[8]結合行為學研究、病理學定性研究及圖像定量分析研究觀察到電針也可顯著抑制海馬CA1區細胞壞死、脫失,抑制細胞數目減少,從形態學的角度也表明了抑制細胞凋亡是針刺有效治療VD的作用機制之一。(2)增強突觸可塑性,改善學習記憶能力。海馬與學習、記憶能力密切相關,是長時程陳述性記憶形成的主要部位。突觸是腦內信息加工的主要結構,突觸形態結構的變化能夠影響學習、記憶功能。實驗表明電針刺激能夠增加大鼠海馬CA3區GrayⅠ型突觸的面數密度、面積密度和體積密度,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電針促進新突觸形成,增加壞死區的突觸數目、密度,從而增加神經傳導,使殘存的神經元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腦內還存在一些神經傳導旁路,電針刺激可引起神經沖動,經外周神經傳導至中樞神經(腦),經平時少起作用的傳導旁路刺激大腦皮質,從而引起壞死邊緣區突觸數目和結構的改變,改善學習記憶能力[9]。
1.3 對腦組織內相關介質的影響 (1)平衡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加腦血流量。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是強效擴血管物質,有研究發現CGRP能顯著縮小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缺血體積,改善側支循環,增加缺血腦組織血流供應,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保護神經細胞;內皮素(ET)具有強烈收縮血管的作用,CGRP能拮抗ET,發揮對腦缺血損傷的保護作用[10]。針刺能增加血清中CGRP含量,減少ET含量,調整了CGRP/ET之間的平衡關系,從而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關系[11]。王利春等[12]選取大鼠百會、大椎穴行針刺治療,結果顯示針刺能降低腦組織內NO的含量及NOS活性,改善VD大鼠的血液流變學狀態,從而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促進智能的恢復。其機理可能為針刺使VD大鼠腦內合成NO趨向于平衡,調節腦血流,改善腦部供血、供氧,減輕腦水腫,減輕膜脂質過氧化,阻止NO對細胞膜的破壞,改善膜的通透性,減少缺血后細胞內Ca2+超載,保護神經元。(2)調節腦內神經遞質的釋放。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神經遞質的改變對VD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具有重要作用,VD患者腦內多種神經遞質發生變化,大腦皮層、下丘腦、紋狀體、海馬等部位的神經活動、神經遞質明顯減少,尤其是大腦皮層的乙酰膽堿及單胺類遞質減少與VD的智力下降密切相關,有研究證實針刺能夠提高VD大鼠模型腦組織中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等遞質的含量,降低大鼠腦內乙酰膽堿酯酶活性,這可能是針刺改善VD大鼠認知障礙潛在的生化機制[13]。
1.4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田元祥等[14]復制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電針腎俞、膈俞、百會穴后,觀察小鼠免疫器官指數的變化,分析電針對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當模型動物的免疫功能降低時,電針起到了加強作用;當模型動物的免疫反應激增時,電針又反過來抑制其亢進。說明電針對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雙向調節作用。也可能是針刺治療調節VD的機理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治療VD可通過減輕氧化應激反應,改善氧自由基代謝、抑制細胞凋亡、平衡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加腦血流量、提高腦葡萄糖代謝水平、增強突觸可塑性改善學習記憶能力、雙向調節免疫功能、調節腦內神經遞質的釋放等多種途徑發揮作用,其機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仍存在許多局限與不足。比如機理研究中辨證分型進行選穴無統一標準、針刺手法缺乏統一,使科研設計無法規范化和標準化。
目前發現針刺治療VD的基礎性報道大多偏向于對某些理化指標的研究,這還不足以闡明其具體作用機制,針刺是怎樣通過神經通路或細胞信號傳導路徑發揮作用,有關的神經電生理學和細胞生物學等方面的檢測還相對缺乏以及各機制間的相互關聯也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若能通過針刺預處理盡早建立VD預警機制,便能更好指導臨床,降低患者發生率,但其針刺預處理防治VD機制問題也需進一步地探索。
[1]翁映虹,黃堅紅.血管性癡呆的定義及診斷進展[J].廣東醫學,2010,31(14):1881-1882.
[2]Richie J,Skowronski L,Abraham P,et al.Blood glutathione concentrations in a large-scale human study[J].Clin Chem,1996,42(3):64.
[3]程為平,馬莉,原田俊英.針刺“百會”、“大椎”對擬血管性癡呆大鼠腦內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及細胞凋亡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4,29(1):10-14.
[4]朱崇霞,張霽,程為平,等.針刺百會、大椎對擬血管性癡呆大鼠GSH-PX、CAT 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3):40-42.
[5]陳艷霞,戴東,于濤,等.益氣調血、扶本培元針刺法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腦葡萄糖代謝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1,52(13):1124-1127.
[6]楊宏波,張雪竹,韓景獻,等.針刺對多發性梗塞癡呆大鼠腦葡萄糖轉運蛋白 1 表達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1,52(6):506-510.
[7]朱燕珍.電針治療血管性癡呆對海馬CA1區Noxa、Caspase-3表達的影響[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7,17(4):36-39.
[8]趙建新,田仁,耿俊榮,等.血管性癡呆小鼠海馬CA1區細胞定量動態分析及電針的影響[J].河北中醫,2004,26(3):235-237.
[9]閆兵,何利雷,許能貴,等.電針影響血管性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和海馬CA3區GrayⅠ型突觸超微結構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9):42-45.
[10]陳道文,李作漢,張平.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保護作用的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6(5):271-273.
[11]玄勇,劉慧林,周德安,等.針藥結合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血清CGBP、ET 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26(3):86-87.
[12]王利春,劉海燕,王志勇,等.針刺對擬血管性癡呆大鼠腦內NO、NOS 及血液流變學影響的實驗研究[J].針刺研究,2005,30(4):195-198.
[13]唐明,楊秀麗,王莉,等.針刺對血管性癡呆大鼠行為及腦內神經遞質的影響[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6):338-340.
[14]田元祥,趙建新,曹剛,等.電針腎俞、膈俞、百會穴對擬血管性癡呆小鼠免疫器官的影響[J].河北中醫,2001,23(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