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騰 聶志玲
(1.湖北省中醫院,湖北 武漢 430061;2.湖北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
中風的發病雖然有外風與內風之說,但其病理性質乃屬于本虛標實證,其中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致病之本,風、火、痰、氣、瘀為發病之標。陰虛陽亢,風火痰瘀相互為患,一遇誘因激發,陰陽嚴重失調、氣血逆亂,導致卒中。中風病的發生病機雖然復雜,但歸納起來不外乎:虛(陰虛、血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氣逆、氣滯)、血(血瘀)。
風邪指具有風之輕揚開瀉、善行而數變特點的邪氣。“風”有“外風”、“內風”之分。“外風”四季皆能傷人,經口鼻或肌表而入。經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襲肺系;經肌表而入者,多始于經絡,正虛邪盛則內傳臟腑。“內風”乃由體內而生,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與心肝脾腎有關,尤其是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血的病證較多,一般可概括為血虛、血瘀、血寒、血熱、血溢5種。病性有虛、實之分。虛者當補血養血,實者當涼血、散寒、化瘀。
3.1 由外風所導致的中風患者多有血瘀 中風的發病病機有外風與內風之說,其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唐宋以前和唐宋以后。唐宋以前多以“外風”學說為主,大多數醫家以“內虛邪中”立論。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夾其他外邪侵襲人體,從而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阻。《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提到“脈者,人之正氣之道路也。雜錯乎風邪……則脈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滯”。針對此病機,臨床需要配伍行血、活血的藥物。《丹溪心法·中風》說“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即日久,即當活血”。《醫方集解》亦云“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散”。可見,疏散外風時適當配伍活血藥物,不僅可以祛瘀,而且還有助于祛除外風。
3.2 由外風所導致的中風患者多有血虛 《讀醫隨筆》曰“風,其性升”,“其用溫,其化燥”,“風燥而散”。風邪侵襲人體,易導致津血耗損,血液運行不暢。因此在治療時應配伍適當養血藥物。祛風藥性質多辛溫香燥,易耗傷人體陰血。正如《醫方集解》所云“風藥多燥,表藥多散,故疏風必先養血”。因此治療時應適當配伍養血藥物。如傳統祛散風邪方劑愈風湯中配以紅參、白芍、當歸、杜仲、枸杞子、熟地黃等,目的在于補氣養血。臨床上,外風侵襲所導致的中風患者常常存在血虛。《玉機微義》曰“血注之于脈,充則實,少則澀”。《赤水玄珠》也提到“人身之血……衰耗則順行不周,滲透不遍,而外邪易侵矣”。因此治療時常常配伍一定的養血藥物,使陰血旺,從而有助于風邪的疏散。總之,治療由外風所致中風時配伍適當的養血藥,一方面可以避免風邪和風藥耗傷陰血;另一方面是養血以活血,有利于風邪的疏散。其目的在于鼓舞體內氣血運行,進而使“血行風自滅”。
3.3 由內風所導致的中風多有瘀血 唐宋以后特別是金元時期多以“內風”立論[1]。內風導致的中風乃由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而致。因為此類病證并非感受外風而致,故稱之為內風。其中肝陽化風屬內風實證;陰虛動風、血虛生風屬內風虛證。而上述虛實之變,皆可導致病理產物瘀血的產生。因此瘀血阻絡是本病的基本病機。針對瘀血阻絡的病機特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提出“血實宜決之”。故治療常配以活血化瘀藥物。《醫學衷中參西錄》鎮肝熄風湯配伍牛膝;《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應用益母草、川牛膝等目的均為活血化瘀。現代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血瘀證貫穿于中風病的整個病程中[2-3]。因此無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活血化瘀已成為其重要的治療方法。臨床上許多以活血化瘀為主要療法治療中風病的報道[4-5],均佐證了活血法的必要性。
3.4 由內風所導致的中風患者多有血虛 內風所致的中風主要有肝陽化風、血虛生風、陰虛動風等證型。肝陽化風證的根本病機為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而化風。其本質為本虛標實。肝屬木,主筋,與風氣相通。《臨證指南醫案》提出“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治以滋液息風,濡養營絡,補陰潛陽”。《類證治裁》亦云“風自火出,火自陰虧,水不涵木,肝風內煽”,“法當滋陰而風火自息”。因此肝陽化風證的治療中亦常配伍養血藥,以養血滋陰,平息肝風。何秀山論羚角鉤藤湯云“火旺生風,風助火勢,最易劫傷血液,尤必佐以芍、甘、生地酸甘化陰,滋血液以緩肝急”。又如治療肝陽化風證的鎮肝熄風湯中配伍白芍、龜版、玄參、麥冬等目的在于養血滋陰。
陰血虧虛,筋脈失養可導致虛風內動。《赤水玄珠》提到“筋者,周布四肢百節,聯絡而束縛之,此屬肝木,得血以養之,則柔和而不拘急”。《通俗傷寒論》亦云“血虛生風者,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因此治療重在養血滋陰以息風,如大定風珠、阿膠雞子黃湯等。正如《景岳全書》所云“本由肝血之虛……故治此者,只當養血以除燥。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散矣”。
治療外風所導致的中風者先治血,一方面可以使機體氣血暢達,不易為外風侵襲;另一方面血行暢達,則所感風邪易于疏散,故臨床治療多配伍活血藥物。《景岳全書》云“凡人之氣血如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機體只有血液充盛,才能血行暢達。反之,血虛則血液易于停滯致瘀,易為風邪侵襲。故在治療中配伍養血補血藥。
治療內風所導致的中風之者之所以要先治血,目的在于調肝息風。肝藏血,性喜條達。肝血充足,則肝體得以濡養,其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筆花醫鏡》云“肝與膽相附……賴血以養”。《醫門八法》亦提到“肝藏血,血足則氣靜,血虧則氣躁,躁則妄動”。故治療重在養血滋陰以柔肝,調肝以息風。因此在治療中需配伍適當的養血補血藥物,正如《赤水玄珠》云“故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木氣自病也”,“治法: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06:320.
[2]梁偉雄,黃培新,劉茂才,等.中風病急性期中醫證候分布規律的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4(2):71-75.
[3]楊利,黃燕,蔡業峰,等.1418例中風患者痰瘀證候分布和演變規律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6):459-460.
[4]吳建平,李愛琴,郝素琴.腦心通治療腦梗死131例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4):319-320.
[5]王喜芹.通心絡膠囊治療急性腦梗死56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