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林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1)
五風內障即青風內障、綠風內障、烏風內障、黑風內障、黃風內障之總稱,因發病后瞳神散大,并分別呈現以上顏色,且病勢急驟,善變如風,故歷代中醫眼科以青風、綠風、烏風、黑風、黃風命名,屬現代醫學青光眼范疇。青光眼,特別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屬眼科常見急重癥,隨著傳染性眼病的逐漸控制,該病已成為我國當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第2位致盲性眼病[1],青光眼的防治研究工作顯得尤為迫切。筆者從古代文獻角度,就其病因病機認識發展源流進行梳理,以期對五風內障疾病認識提供有益借鑒。
1.1.1 虛風、內肝管缺、眼孔不通 早在唐代王燾編集的《外臺秘要》中,即指出其病機為“虛風所作”,其發病基礎為:皆從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這與現代中醫學倡導的神水瘀滯、玄府閉塞發病機制相吻合,也符合現代西醫學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作時“房角關閉”之特點。
1.1.2 肝風熱盛、臟腑虛勞 北宋《太平圣惠方》概括其病因病機為“肝肺風熱壅滯”。明代《醫方類聚》所載《龍樹菩薩眼論》歸納其病因為“風兼勞熱”;其發病特點為“婦人患多于男子”;病因為產后、將息失度、加之過用目力、眼力勞損所致;病機為“風熱盛”、“毒熱入腦”,加之“肝腎勞,受其熱氣所致”。《古今醫統大全》以“肝風熱盛”概述其病機。明代《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進一步指出該病“因肝氣熱極,虛勞所致,亦且腎水不滋,肝氣日損”。
1.1.3 暴怒、神水散、神光不收 元代倪維德所著《原機啟微》分析本病病因病機為“因為暴怒,神水隨散,光遂不收,都無初漸之次”,符合現代中醫學認識,即暴怒為綠風內障的常見誘因,暴怒致氣機疏泄失職,氣機阻遏,進而目中玄府閉塞,神水瘀滯而發為本病。
1.1.4 風、痰、濕、火 至明代,進一步認識到“痰、濕、火”亦為本病重要病因。如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指出“雖曰風所致”,“亦由痰濕所攻,火郁憂思忿怒之過”,“蓋久郁則熱勝,熱勝則肝木之風邪起矣”。即風為致病根源,亦兼痰濕、火郁,“憂思、忿怒”為其發病的重要誘因,郁久熱勝化火,引動肝風,攻沖于目,而發為本病,符合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
1.2.1 臟腑虛勞 宋代 《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分析該病病機為“皆因五臟虛勞所作”。明代《明目至寶》將其病機定位于“腎虛勞”。明代《秘傳眼科七十二癥全書》強調其病因為“酒色過度”,病機為“內傷腎氣”。符合現代醫學對青風內障病因的認識,即久病肝腎陰虛,目失所養,神水滯澀為本病常見病因之一。
1.2.2 風、痰、火 持此觀點者,首推明代王肯堂,王氏在總結前人認識基礎上,加以修改補充,對本病發病特點有了新的認識和發揮,在其《證治準繩》中概括為“陰虛血少之人,及竭勞心思,憂郁忿恚,用意太過者,每有此患”、“然無頭風痰氣火攻者,則無此患”;在注入“風痰氣火上攻”這一新觀點的同時,闡明“陰虛血少”為本病發病基礎,強調內傷七情,特別是思、憂、怒為其誘因,為后世辨證論治提供指導性原則,至今仍有重要臨床意義。
1.3.1 臟腑虛勞 宋代《秘傳眼科龍木總論》分析其病因為“房室不節”、病機為“腎臟虛勞”。明代《古今醫統大全》則認為其病機“乃是肝臟虛勞”。《明目至寶》亦宗《秘傳眼科龍木總論》之說,認為其病機為“腎虛生內障也”。病機常責之于肝腎虧虛。
1.3.2 腎受風邪、熱攻于眼 唯元代《世醫得效方》中認識有所不同,引入了“風熱”之病因,將其病因病機歸納為“腎受風邪,熱攻于眼”。明代《證治準繩》亦尊危氏之說。
1.4.1 臟腑虛勞、肝郁氣滯 持此觀點者,以宋·葆光道人和明·王肯堂為代表,《秘傳眼科龍木總論》中分析本病病機為“臟氣不和,光明倒退,眼帶障閉”、“有花臟腑虛勞事,無即肝家壅氣嗔”,涉及臟腑虛勞、肝郁氣滯兩方面。《證治準繩》則云“風痰之人,嗜欲太多,敗血傷精,腎絡損而膽汁虧,真氣耗而神光墜矣”。闡明“風痰之人”、“敗血傷精”為本病發病基礎,強調勞倦內傷為其誘因,腎損膽虧氣耗為其根本病機。
1.4.2 肝火上炎 元代危亦林 《世醫得效方》將其病機歸納為“肝有實熱”。明代《明目至寶》亦推崇其說,并進一步補充可由“痛久而不治”轉化而來。
1.4.3 氣滯 明代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指出該病病因病機為“氣澀使然”。
1.5.1 胃火太盛、上沖頭目 明代《古今醫統大全》中,分析黃風內障病因病機為“此證多因胃火太盛,上沖頭目。”《證治準繩》進一步指出“黃風內障證:瞳神一大而色昏濁為黃也,病至此,十無一人可救者。”說明病變到這一階段,治療不能挽救視功能,與現代醫學認為該病屬于青光眼絕對期的認識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五風內障的認識,文獻記載較多的,是對青、綠、黃、黑、烏五風的分別論述;《秘傳眼科龍木論》統稱五風變內障,對該病的認識,萌芽于唐代,奠基于宋代,完善于明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1-2]。經文獻梳理研究發現,歷代醫家對五風內障的病因認識可概括為 “風”、“熱”、“火”、“痰”、“濕”、“虛”、“郁”7方面,“內肝管缺,眼孔不通”為綠風內障的發病基礎,常見病機為肝風熱盛、痰火郁結、風火攻目、肝腎虧虛、痰濕泛目、痰濕血郁等,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病變臟腑責之于肝、腎、肺、腦、膽、胃等,常以肝腎虧虛為本、“風”、“熱”、“火”、“痰”、“濕”、“郁”為標,基本符合現代醫學對五風內障病因病機認識,古代醫家的豐富理論經驗,對今日臨床實踐仍有一定的指導借鑒作用。通過對該病病因病機理論源流梳理,進一步明確了五風內障病因病機特點,為該病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
[1]Foster PJ,Johnson GJ.Glaucoma in China:how big is the problem?[J].Br J Ophthalmol,2001,85(1):1277-1282.
[2]朱曉林.五風內障病名溯源[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1,21(5):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