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藝文
(廣東省肇慶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廣東 肇慶526040)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由變異的冠狀病毒引起,中醫學稱其為“瘟疫”。SARS冠狀病毒相當于中醫學所謂的“戾氣”、“雜氣”,具有疫毒的性質,是一種致病暴戾、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因素。對于其來源以及為何具有如此強烈的傳染性等問題,近10年來似未有探討。為防患于未然,筆者不揣庸昧,對此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SARS屬急性傳染性疾病,筆者認為,SARS冠狀病毒可能與嶺南濕熱氣候相關,亦可謂“嶺南溫病”。現分述如下。
1.1 嶺南地區氣多濕熱 嶺南地區氣候炎熱,潮濕多雨,屬于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每年小于10℃的日平均氣候不足1周,從氣象學角度來說無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人們喜愛海鮮、禽類,這樣的氣候及飲食習慣成為疫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體質、稟賦,多表現為濕熱內伏的體質特征[1]。因此,嶺南地區感冒大多以“濕熱疫毒”為主,一般表現為高熱、頭重、身困、四肢酸楚無力,舌苔白膩,脈濡細,白細胞不高或偏低;治療多是抗病毒,且激素對其特別敏感。糖皮質激素是最常用的藥。筆者剛進入醫院工作時,看到醫者對于感冒發熱,無論男女老少,動輒使用地塞米松時,開始覺得不可思議。但隨著臨床實踐的深入,發現嶺南濕熱感冒高熱者不用激素其高熱很難消退。嶺南濕熱產生的病毒,的確與眾不同,應用激素往往能獲捷效。
1.2 濕熱蘊蒸,病重且易流行 嶺南每年3~5月,霧多、濕重,嶺南濕熱感冒最多見,癥狀大多表現為發熱、頭重如裹,四肢無力,全身骨痛,俗稱“骨火”;而且每年這個時期,重癥患者較多,這些患者大多體質較好,平時感冒一般不服藥或自購感冒藥服就能痊愈,而此時濕熱感冒后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癥狀與SARS相似),數日后多不能自愈。筆者剛從事臨床時,遇到這類重病患者時往往誤以為是“腦炎”,不敢接診,建議速轉上一級醫院治療。后經患者家屬反饋,此為“重感冒”,經治療1周就告痊愈。隨著臨床經驗的增多,以后每當遇到此類患者,則試以病毒唑、激素抗病毒,諾美沙星抗菌等及對癥、營養支持治療;中醫方面按嶺南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特別兼顧濕邪,以宣發清熱、化濕泄濁透毒、清營涼血、開竅醒神、扶正固脫為治療大法,衛、氣階段以麻杏甘石湯加羌活、葛根、柴胡、白芍、白芷、石菖蒲、天竺黃等藥辨證加減治療,常獲良效[2]。
因此,2003年SARS肆虐時,筆者發現其癥狀與之前診治過的重型濕熱感冒患者的癥狀相同,曾斷定此即是濕熱類感冒,是嶺南特有的濕熱所致,屬“嶺南溫病”;采用激素和中藥抗病毒治療有效。在SARS防治工作后期頒布的“SARS治療方案”大原則多與筆者治療方案相同。由此可見,SARS冠狀病毒與嶺南濕熱環境密切相關。
醫學氣象氣候學認為,氣象氣候的變化可以破壞機體平衡而影響健康,也可影響生物、微生物的生存、生活和繁殖,間接影響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是影響疾病和健康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的重要因素。醫學地理學對嶺南地區溫病的特點及與此有關的地理環境特點作了系統的總結:嶺南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緯度較低,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全年日照時間長,氣溫高,每年有約7個月平均氣溫高于22℃,又瀕臨南海,雨量多,年平均絕對濕度大,構成一個濕熱的總的氣候特點[3]。這樣的環境有利于蚊、螨、鼠等疾病傳播媒體及傷寒桿菌等病原體的生存和繁殖,故常見風溫、暑溫、濕溫等溫病。
每年嶺南3~5月間濕熱感冒患者較平時增多,常呈 “小流行”趨勢,說明濕熱疫毒具有傳染性。病毒是不斷進化的,其毒性及耐藥性可越來越強,傳染性可越來越大。氣象資料證實,廣州2002年10~11月,本應在2003年3~5月份出現的濕熱氣候此時竟然提前出現了,“進化”和“變異”的濕熱疫毒發生了質變,產生了 “濕熱疫毒”,即SARS冠狀病毒,具備了強烈的傳染性。2002年11月16日廣東出現了我國首例SARS患者,印證了“氣候反常,大病將至”這一理論。自然氣候的急劇變化、四時陰陽的秩序混亂,對于生物和人類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危害和影響。
廣州中醫藥大學對68例溫病濕熱證患者進行血漿內毒素定量檢測,并應用清熱化濕法對部分溫病濕熱證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結果表明,“毒”與外感濕熱證在病理過程中有密切關系;清熱化濕藥可以廓清內毒素,達到解毒祛邪的目的[4]。糖皮質激素除影響物質代謝外,也有退熱、抗炎、抗內毒素、抗休克和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其對濕熱疫毒的治療有效。SARS是一種由變異的冠狀病毒引起的具有較強傳染性的特殊性肺炎,主要傷及肺臟;除了病毒本身直接作用外,機體變態反應起了一定作用。而在SARS的治療中,糖皮質激素應用的目的在于減輕全身炎癥反應,從而改善機體的一般情況。另外,應用激素不僅能減輕肺的滲出、損傷,也可防止或減輕后期的肺纖維化。當患者癥狀短時間內急劇加重,如胸悶、氣急,甚至呼吸窘迫或胸片提示多發或大片陰影進展迅速,呈滲出性改變,是激素治療的最佳指征。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既要看到激素的治療作用,也要看到激素的副作用,適當、合理地使用激素[5]。
濕熱病毒侵犯人體,病勢兇猛多變,病情乖戾無常,常常危及生命。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可以釀生熱毒、濕毒等多類性質的內毒。臨床表現為高熱、頭痛、身困、四肢泛力、全身骨痛;若陷及營血、蒙蔽心包,則神昏譫語驚厥。對其治療,《神農本草經》指“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本草綱目·四時用藥例》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依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依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寒苦之藥,依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而有關糖皮質激素性味歸屬問題的理論探討中,有人認為,激素在生理作用方面,可屬純陽之品;藥理作用方面,應屬苦寒之品;副作用是苦寒傷陰導致的陰虛、陰虛火旺、陰虛陽亢。而且應用激素后出現的濕熱征象,應該是疾病的病理產物和苦寒損傷脾陽導致水濕內蘊化熱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激素寒性味苦,寒能清熱降火,苦能燥濕泄火,故糖皮質激素可用于治療濕熱疫毒證。
運氣學說是古人探討自然變化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疾病影響的一門學問,是古代的疾病預測學,它認為,人生活在自然中,必然受到自然界運動變化包括氣候變化的影響。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有一定的周期,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也“與天地相應”。
按《內經》的精神,疫病的發生不但與當時的氣候有關,而且與近3年的運、氣都有關系。SARS發生的3年前是2000年(庚辰),該年出現大面積干旱,氣溫偏高。《素問·刺法論》云,“假令庚辰,剛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無合,乙庚金運,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運勝來,上下相錯謂之失守……如此則天運化易,三年變大疫。詳其天數,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三年變疬,名日金疬”。即是說,假如庚辰年的運氣之間的陰陽剛柔關系失調,乙(陰金)庚(陽金)之間不能呼應相招,上一年的布天之氣(指己卯年的司天之氣陽明燥金)未退位,中運的勝氣(指火氣,火克金)出現,這樣上下氣運的位置相錯(表現為偏燥偏熱),就叫做“失守”;天運的這種變化,3年后可以演發為大疫流行。詳細推算其天數,有“微”和“甚”的差別,但不管微和甚都是3年左右的時間;3年后變化產生的瘟疫,名叫“金癘”(有關肺的傳染病)。《素問·本病論》云,“假令庚辰陽年太過,如已卯天數有余者,雖交得庚辰年也,陽明猶尚治天……即天陽明而地太陰也,故地不奉天也……火勝熱化,水復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指出假若庚辰年的年運陽金太過,如果上一年己卯年的司天之氣有余,雖然到了庚辰年,仍然是己卯年的司天之氣“陽明燥金”在位主持(天氣偏燥),形成天氣陽明燥金而地氣太陰濕土的不相配合的局面,因此是“地不奉天”了。因火勝而天氣變得較熱,并可出現寒水來復,刑克火氣。天運的這種“乙庚失守”,此后3年可變化產生“金疫”。快到壬午年,慢到癸未年,“金疫”就會發生。
《內經》“三年化疫”的理論,對預測疾病發生及防治有一定的借鑒作用。譬如,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剛剛過去的2000年至2011年是有記載以來全球氣候最溫暖的10年。氣溫的升高已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極端天氣等一系列災難,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發生流行的概率。因此,研究和作好傳染病的預警預測是今后傳染病防治的重點。根據運氣學說理論,能夠大體預測:只要每3年中的第一年2013、2016、2019、2022年出現大面積干旱、氣溫偏高時,就意味著未來 2015、2018、2021、2024 年有可能爆發“金疫”,其應該以“溫病”性質為主,治療原則為“未病”以預防為主,一是避免和預防外來的致病因素(如果2013年氣溫異常,全球出現大面積干旱,那么2015年將可能爆發溫疫,可以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溫度、濕度數據,及時在反常的濕熱天氣來臨之前做好疾病的預警,提前在各級疾控、醫療機構做好疾病防控的部署,從而達到降低疫情,減少和控制大病的目的),二是提高和保護人體內在的抵抗能力。“已病”具體治法當參照溫病的衛氣營血、三焦、傷寒的六經等辨證治療。
[1]林棉,繆英年,吳志光,李亮.嶺南流感的證型特點及治法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07,16(12):1493-1494.
[2]高輝遠.醫門新錄[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88-94.
[3]吳智兵,彭勝權.從醫學地理學角度試論嶺南溫病學的發展方向[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16(1):3-6.
[4]彭勝權,李迎敏,林培政,等.嶺南溫病研究[J].新中醫,1997,29(10):2-4.
[5]鄭登勇,妧詩瑋.糖皮質激素性味歸屬問題的理論探討[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3):6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