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寶 趙 霞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北京 100102)
急性中毒是臨床常見危重癥,毒物種類繁多、病情復雜多變,診治頗為棘手。筆者應用中醫藥治療急性中毒取得了較好療效,同時也發現了若干問題,分列如下,與同道共享。
1.1 對急癥的診治水平是中醫學術發展的里程碑 縱觀數千年中醫學的發展史,其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是以急重癥的診治為突破口的。醫圣張仲景自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昭示因傷寒病涂炭生靈,仲景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感時而做書,創六經辨證,足見此書是救急救命之書。金元時期,戰亂頻頻,疾病流行,醫學亦為之爭鳴,劉完素主火、張從正主攻,李東垣重脾胃,都是針對當時危害人民健康最烈的急病而設。明末清初,中原改朝易主,疾病叢生,吳又可編著了中醫學第一部瘟疫病專著《溫疫論》,活人無算;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之《溫熱論》、吳鞠通之《溫病條辨》、王孟英《隨息居重訂霍亂論》等皆是中醫治療急性傳染病之圭臬。可見,如何成功利用中醫理論解決急危重癥,是中醫進步的階梯。
1.2 中醫救治中毒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中醫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對各種中毒的論述極豐,自《金匱要略》以降,中醫對于急性中毒的記載汗牛充棟。如《諸病源候論·諸飲食中毒候》中記載“凡人往往因飲食忽然困悶,少時至甚,名為飲食中毒”。《普濟方·中藥毒》曰“凡中藥毒及一切毒,皆能變亂,與人為害,亦能殺人”。《圣濟總錄·飲酒中毒及大醉不解》有“酒毒腐傷腸胃”之說。細分其類,主要為食物中毒、中藥中毒、酒毒、動物蜇咬中毒等,并針對病因,擬定了眾多解決方法,療效顯著。隨著社會發展,毒物種類日漸增多,人們接觸有毒物質幾率明顯增加,中毒事件屢見不鮮,其危害愈發突出,急性中毒也成為臨床常見急重癥,是急診醫生必須面對并解決的難題。中醫藥在這方面大有可為,如何深入挖掘整理歷代醫家的寶貴經驗,并將其應用于臨床,充分發揮中藥非特異性解毒作用,是臨床的重要課題。
2.1 中毒的中醫治法 中醫學對中毒認識不斷深化和發展,目前較為注重分病專述,即對某一類中毒深入研究,其中以一氧化碳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酒精中毒等為代表,在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審證用藥、轉歸預后等方面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綜合各家論述,中毒治法可大致分為如下5類。(1)外洗法:脫離毒源后去除污染衣物,徹底全面清洗,尤應注意洗凈指甲、毛發部位,以阻止毒物經皮膚吸收人體內。(2)涌吐法:凡毒物進入體內,未被完全吸收,神志清楚者,可用手指、壓舌板等刺激咽后壁,或予藥物催吐,直至吐出液體變清為止。(3)中和解毒法:毒物已吸收,或毒物已損傷口腔、食道和胃壁,不能應用吐法排毒時,采用中和解毒法,可予雞蛋清、牛奶或辨證使用中藥口服,使毒力減弱逐漸排出。(4)通臟腑瀉下法:毒物已進入胃腸道,尚未完全吸收,當予通腑瀉下方藥促其排泄。(5)利尿解毒法:毒物已被吸收入血脈、臟腑,即應予利尿通淋藥物,促進排泄。諸法應結合患者病情而定。
2.2 病證結合,辨證論治為本 急性中毒具有自身獨特的病機變化特點和證候表現。中毒患者的診斷經詢問病史、查體、理化檢查后多可確診,但其治療則不可照本宣科、墨守陳規。急性中毒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臨床癥狀的急迫、危急,在論治過程中尤重標本緩急的判斷,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急性中毒患者,毒邪經口鼻、呼吸道等途徑進入體內,生痰化熱,傷陰耗氣,上則蒙蔽清竅,擾亂神明之府;下則影響脾胃運化,三焦受阻,導致氣機升降乖戾,甚則耗傷元陰元陽,至陰陽衰竭,危及生命。故其救治,尤當審慎,明辨陰陽氣血之虛實,洞悉毒邪之在臟在腑,詳查痰濁血瘀之輕重,依據辨證結果,合理使用各種中藥制劑,還可以同時輔助多種手段,如針灸、藥物吹鼻、熱湯外漬、膏藥等,多途徑、多劑型、多方法兼蓄并用,將辨證論治踐行于急性中毒的救治過程中,如此才會收到桴鼓之效。
2.3 中西醫結合 現代醫學在急性中毒救治方面,療法多樣,如特異性解毒劑、拮抗劑、血液凈化療法、高壓氧等,都是救治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手段。故診治急性中毒,不僅需要堅持中醫學特色,同時也要中西醫兼蓄并用,博采眾長,借鑒和吸收現代醫學知識,充分利用生化檢查、毒物檢測、CT、B超、MRI等診查手段,實行中醫、西醫雙重診斷,辨病與辨證相結合,中藥、西藥并用,以達到迅速減輕患者癥狀,提高臨床救治率的作用,“兩條腿走路”應當是中醫救治急性中毒的特色和優勢。
中醫學傳統劑型包括湯、丸、散、膏、丹等,這些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并為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因其煎煮耗時、給藥方式局限、使用不便等不足,已不能滿足臨床實際需求。應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開發療效可靠、使用便捷的新劑型,諸如注射劑、氣霧劑、栓劑、口服液等劑型,讓現代科學為我所用,服務于中醫臨床,造福患者。
急診科是中醫急癥臨床工作的第一線,科室建設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中毒急救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要結合本地中醫醫院急診科的實際情況,完善硬件設施,配備相應的醫護人員、急救設備和藥品,同時,提高醫務人員的急救能力及中醫藥素養,樹立“中醫治中毒,中毒用中醫”的理念。
在中醫藥救治急性中毒方面,尚缺乏令人信服的科研成果,目前多集中于對“癥狀”、“證型”等方面的研究,其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多樣,但確缺少能夠定性定量的客觀指標,診療措施的可重復性差,難以令人信服,尚待完善。在急性中毒的科研方面,需采用嚴謹的科研設計,擬定切實可行的療效評價方法,擴大研究樣本量,借鑒循證醫學方法,尋找中西醫匯通之處,最終建立客觀、統一的臨床操作規范,廣泛應用于臨床。
[1]詹文濤.從事中醫急癥工作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中醫急癥,2001,10(6):315-316.
[2]肖啟儉.試訴近代中醫急癥學發展遲緩的原因及對策[J].湖南中醫藥導報,1999,8(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