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彬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402260)
急性的痛風性關節炎以反復出現的關節疼痛和高尿酸血癥為主要表現[1]。其發病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已經是風濕科的常見病[2]。筆者對50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療,并與單用西醫治療進行對比,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患者均為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的門診患者,其中初次發作15例,反復發作35例;跖趾關節28例,膝關節7例,踝關節15例。無其他合并癥,均為急性發作。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9~68歲;病程3 d至10年。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6~65歲;病程2 d至10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雙氯芬酸鈉50 mg口服,每日2次;別嘌呤醇0.1 g口服,每日3次;小蘇打片0.5 g口服,每日3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服四妙湯以及白虎桂枝湯加味方:黃柏 10 g,牛膝 15 g,薏苡仁 20 g,蒼術 10 g,車前子15 g(包煎),澤瀉 12 g,石膏 30 g(先煎),當歸 15 g,桂枝 12 g,知母12 g,甘草10 g,川穹15 g。分2次服用,每日1劑。兩組均治療14 d。同時囑患者飲食宜清淡,盡量避免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禁止食用油膩的、辛辣的食品,切忌吸煙喝酒;每天應該攝入大量的水,多食蔬菜、水果。禁止服用對痛風有不良影響的藥物[3]。
1.3 療效標準 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5年制定的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顯效:癥狀幾乎完全消失,局部部位活動能力恢復正常,血尿酸也恢復正常水平。有效:關節的腫脹情況有所消減,疼痛感也有所緩解,血尿酸呈下降趨勢但是并沒有恢復到正常范圍。無效:關節的發紅發熱以及腫痛情況沒有明顯的改變,活動仍然受到限制,血尿酸沒有下降。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尿酸鈉排泄量減少或者嘌呤代謝混亂,從而導致微晶型尿酸鈉(MSU)沉積的減少而引起的。初發時期大多對單關節產生影響,關節的局部呈暗紅色,并且有脫皮的現象[4]。該病發作的時候,關節局部有充血、腫脹的癥狀,并且具有邊緣清晰現象和明顯的壓痛,多在夜間或者清晨突然發病或者加重,其發病部位大多不對稱,反復發作更是可能會連累到其他多個關節。西醫治療主要是針對所產生的癥狀進行止痛,對血尿酸的生成起阻礙作用或者促進其排泄能力,但是,這些所服用的藥物一般具有毒性和副作用。
急性痛風屬中醫學“白虎歷節”、“痹證”范疇,多由飲酒不當和食用肥而油膩致使濕熱內蘊,觸冒外感風寒,風寒濕雜至而致病。治以清熱祛濕、疏通經絡立法,方用白虎桂枝湯加味和四妙湯。方中蒼術、黃柏具有祛濕清熱的功效,且能夠散熱止痛;車前子、澤瀉和薏苡仁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對尿酸的排泄具有促進作用;知母、生石膏具有化熱、瀉火以及解毒的功效;桂枝、當歸、川穹具有疏通氣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并且能夠疏通經脈、達到止痛效果;牛膝能夠活血化瘀,引導藥物下至病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活血利水之功。研究表明,黃柏和車前子具有利尿作用,還可增加尿酸、尿素以及氮化物的排泄量,知母、薏苡仁、牛膝、川芎、當歸、石膏、桂枝、蒼術具有很好的消除炎癥、止痛、解熱的功效,可使局部炎癥得以緩解。本觀察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1]張文芝.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8,24(10):648-649.
[2]劉書珍,閆平,劉凌云,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7):1515-1517.
[3]段人端,趙殿法,趙已未.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32例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8):1034-1035.
[4]陳曉峰,謝崢偉,鄭粵湘,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60 例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