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東 仝巧云 周 剛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湖北 宜昌 443003)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償期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屬中醫學“臌脹”范疇,病情復雜,纏綿難愈,且易復發。筆者應用十棗湯治療肝硬化腹水,療效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病例60例。診斷參照《實用內科學》(第13版)[1];腹水分度參照文獻[2]制定。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30~68歲;病程3個月至10年。均因腹脹入院,其中肝炎后肝硬化腹水50例;酒精性肝硬化腹水6例;血吸蟲肝硬化腹水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在西醫常規處理(護肝、白蛋白、限鈉)基礎上,予十棗湯敷臍神闕穴治療。具體方法:大棗10枚煎湯內服,同時芫花5 g,甘遂5 g,大戟5 g,研末制散,帶須蔥白5根,混合一起搗爛如泥,再用食用醋調成糊狀,敷于臍部神闕穴,紗布固定。每天清晨空腹口服及外敷1次,連續治療10 d。對照組在西醫常規處理基礎上加用速尿20 mg口服,每日2次,安體舒通40 mg口服,每日3次利尿治療,連續治療10 d。治療期間,注意觀察大小便及副作用等情況。治療前后B超了解腹水情況,查血了解肝功能、電解質情況。
1.3 療效標準 顯效:癥狀完全消失,腹水消失。有效:主要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腹水減少50%以上。無效:腹水減少不明顯或增多者。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0例,顯效1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30例,顯效 7例,有效10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5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便每日3~5次,小便量較對照組明顯增多,除個別出現臍部皮膚發紅外,無其他不適。兩組復查肝功能均好轉,無電解質紊亂情況出現。
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最突出的臨床表現,失代償期患者75%以上出現腹水。病因復雜,西醫仍以對癥支持為主,如利尿、靜滴白蛋白、穿刺放腹水等,但療效不甚理想,易反復發作。中醫治療歷史悠久,認為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不宜攻伐過猛,而筆者選方十栆湯藥力峻猛,內服易傷正,故取外敷之法,使其峻藥不峻。也符合《醫方論》之說“仲景以大棗命名,全賴大棗之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而《理渝驕文》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敷臍療法歷史悠久,治療腹水最早見于明代《本草綱目》“方家治腫滿,小便不利者,以赤根搗爛,入麝香三分貼于臍心,以帛束之,得小便利,則腫消”。選擇臍部,有以下原因:其一,臍乃“神闕”穴,敷臍可疏通經脈,推動氣血運行;其二,臍部表皮角質層最薄,無脂肪組織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利于藥物的透皮吸收,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藥物透臍后,直接擴散到靜脈網或腹下靜脈分支而進人體循環,所以吸收快;其三,肝硬化時門脈壓力增高,側支循環開放,臍周靜脈怒張,更有利于藥物通過該側支循環進人血液。
十栆湯(芫花、甘遂、大戟、大棗)為峻下逐水之劑。方中芫花辛溫有毒,善消胸肋之水,《本草綱目》謂其“治水飲痰癖,肋下痛”,故為君藥;甘遂苦寒有毒,善行經隧水濕,大戟苦寒有毒,善泄六腑之水,為輔佐藥。合之則遂水泄濕,能直達水飲巢囊隱僻之處。大棗取其益氣扶正,培土制水,能緩和諸藥之毒,使下不傷正,為使藥。藥理實驗證明[3],甘遂、大戟能刺激腸黏膜,引起腸分泌功能和蠕動增加,大便次數增多,致峻瀉兼有利尿作用。取蔥白辛溫之性反佐甘遂之苦寒,以圖緩效,而不傷正,并起到引藥入病所之意。醋能散疲、解毒,并借氣引經和止痛,可降低甘遂、大戟毒性,且可提高某些藥物的水溶性。通過以上諸藥的協同作用,共奏通利二便,分消水濕,而不傷正之功效。這就是本研究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原因,無明顯副作用。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73-2085.
[2]王菲,王炳元.2010年歐洲肝硬化腹水臨床實踐指南介紹[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12):951-954.
[3]許仕杰,黃純美,陳楚玉,等.周福生“三位一體”辨治肝硬化腹水經驗[J].浙江中醫雜志,2006,41(11):6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