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 曾云山
(1.重慶市南岸區中醫院,重慶400060;2.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干休所,重慶 400042)
創傷性肘關節強直是因創傷引起的肘關節后動喪失或嚴重伸屈受限,一般認為肘關節伸直減少大于30°、屈曲小于120°者均屬于肘關節強直。筆者近年采用中醫熏洗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兒童創傷性肘關節強直,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對象68例為2005年至2010年間筆者所在醫院門診患兒,男性41例,女性 27例;年齡 8~14歲,平均11.35歲;發生骨折2~13個月,平均5.64個月;肱骨髁上骨折37例,肱骨外髁骨折12例,肱骨內髁骨折10例,尺骨鷹嘴骨折4例,肱骨干骨折4例,肘關節脫位1例;肘關節強直發生在左肘關節35例,右肘關節33例;患兒骨折已臨床愈合,關節面平整、間歇無明顯變窄,關節內無骨折碎片,肘關節周圍無感染性病灶及其他疾患。
1.2 治療方法 (1)藥物熏洗。藥用雞血藤30 g,伸筋草15 g,透骨草 18 g,荊芥 12 g,防風 12 g,千年健 15 g,劉寄奴 12 g,紅花 12g,桂枝 15g,蘇木 15g,威靈仙 15g,川芎 12g。加水 2500mL,煎沸10~15 min后將鍋或盆端離爐灶,將患肘放在藥鍋或盆上面用藥蒸汽熏蒸,熏蒸時肘關節上放置凈毛巾覆蓋,藥液漸溫后將肘關節放入鍋或盆中泡洗。每次45~60 min,每日2~3次,10 d為1療程,療程間歇1 d。(2)手法按摩。首先輕輕揉按肘部,并行理筋、撥伸及屈伸手法;然后按壓尺澤、曲澤、天井、手三里,在伸屈至最大角度時,趁患兒不備,彈性下壓或彎曲前臂或/和上臂,進一步松動肘部粘連,但切不可施加暴力,以免造成骨與關節再損傷;最后對患肘行松弛手法。(3)功能鍛煉。經熏洗浸泡及手法按摩后,進行功能鍛煉,強調主動、緩慢、用力、耐心及運動質量第一、數量第二的原則。忌施加拉、按、壓等外界暴力和甩、掄等慣性暴力,以免造成再損傷。
1.3 療效標準 優:關節腫痛完全消失,軟組織彈性恢復,肘關節屈伸功能自如,屈伸活動度145~150°,前臂旋前80~90°,旋后80~90°。良:關節腫痛消失,軟組織彈性基本恢復,肘關節屈伸功能接近正常,屈伸活動度135~140°,前臂旋前75~80°,旋后75~80°。可:關節腫痛消失,肘關節活動仍受限,屈伸活動度90~135°,前臂旋前 50~75 °,旋后 50~75 °。 差:癥狀、體征無改善。
68例患兒經治療 2~4療程,優49例,良16例,可3例,全部有效。
兒童軟組織柔嫩、松軟且有彈性,成纖維細胞反應和毛細血管的滲透性比成人強,肘關節局部血供十分豐富,一旦發生損傷,出血比其他部位更為嚴重。早期行粗暴手法復位或推拿按摩,可能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原本的損傷進一步加重,形成較大血腫。當血腫消退期強行扳位、屈伸肘關節或實施重手法推拿按摩,勢必使嬌嫩的軟組織再次撕裂、挫傷、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損傷出血、血腫機化、鈣化甚至骨化,形成瘢痕組織,導致關節強直。
中醫學認為,跌打損傷發生后,因患兒畏懼疼痛,恐傷肢體關節而不敢活動,導致瘀血凝滯,氣血不通,日久筋骨失養,關節攣縮粘連、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其病機是氣滯血瘀、筋脈攣縮。中藥熏洗具有理療和藥物治療的雙重作用,通過對僵硬關節局部熏洗,使藥力從皮肉筋骨直達病變部位,從而軟堅散結,使關節周圍軟組織攣者舒、僵者柔,關節功能得以回復。
中藥熏洗方中,雞血藤溫通經脈、活血通絡、推陳致新;伸筋草舒筋活絡,為治跌打損傷筋拘急之要藥;威靈仙宣通十二經絡,善治經絡壅滯;桂枝溫通經脈,為上肢病引經藥;蘇術、透骨草可活血通絡止痛;劉寄奴活血止痛通經;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千年健強筋骨、祛風濕;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荊芥、防風發表散風、勝濕止痛;諸藥合用,可行氣血、溫通經脈、消腫止痛。氣血調和則邪氣惡血自去,血脈充盈則筋骨得養,經絡通利則拘攣自除。手法對僵硬關節局部進行按摩,可以松解粘連,松弛攣縮,軟化瘢痕,以利關節關節功能恢復,但操作動作要輕柔,循序漸進,不可粗暴撕拉以避免造成新的創傷,手法需進行功能鍛煉,方能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