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瓊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醫院,湖北 鄂州 436000
腦卒中是我國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殘性疾病,致殘率高達85%以上,因此迫切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降低致殘率。
我院自1995年以來,以針灸及康復訓練相結合為主的綜合療法先后治療106例痙攣性癱瘓的患者。該療法在對抗痙攣、降低肌張力、改善關節功能障礙方面療效顯著,現將臨床資料歸納如下。
106例患者中,男57例,女49例;年齡30~81歲;病程最短為2周,最長為2年。
2.1 口服抗痙攣藥物 根據肢體痙攣程度,酌情使用巴氯酚、甘氨酸、妙納等藥物。
2.2 針灸療法
根據現代康復醫學Brunstrom理論,腦卒中患者具有特定的痙攣模式,特定痙攣模式的產生是由于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失去平衡,從而阻礙了患者主動運動的出現,故針刺應該調整主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動態平衡,抑制異常痙攣模式,促進正確運動模式;根據肢體痙攣及關節功能障礙的輕重程度,以循經辨證取穴為主,拮抗肌群部位取穴為輔。
2.2.1 頭部取病灶同側的運動區、感覺區。
2.2.2 上肢部取肩髃、肩內陵、肩外陵、曲池、手三里、合谷穴等。
2.2.3 下肢部取環跳、風市、足三里、陽陵泉、太溪、太沖穴等。
2.3 康復訓練
2.3.1 訓練要求從遠端小關節開始,進行患肢各關節部位的揉、拿及關節的牽伸、擠壓。運動對于明顯的腕下垂、五指屈曲攣縮者,在被動運動有效的基礎上用矯形器固定在腕背伸,五指伸直的位置;對于足尖下垂、踝內翻者給予超腘窩的“丁字鞋”外固定。
2.3.2 體位變換訓練包括床上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站立平衡、邁步行走的訓練。
2.3.3 上肢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取仰臥位或坐位,讓患者主動以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肢的直臂上舉、外展、后伸,肘關節的屈伸,前臂的旋前、旋后,雙手十指交叉做對掌擠壓運動。
2.3.4 對于手部屈肌張力高的患者,治療師可通過控制拇指的關鍵點來緩解痙攣,治療師一手握住患手拇指,使其外展伸展位,另一手握住其余四指,持續牽拉片刻即可解除手指痙攣。
2.3.5 對于軀干肌肉痙攣的患者,可通過對胸骨柄 (中心關鍵點)的控制來緩解肌張力,患者取坐位,治療師位于患者身后,雙手放在胸骨柄的中下端,操作時,讓患者全身放松,放在胸骨柄上的手可交替把患者向左右拉動,做出“∞”弧形運動,重復數次,然后,治療師將一只手放在患者的背部,另只手放在胸骨柄上向下擠壓,使患者塌胸,放在背部的手向前上方推,使患者挺胸,重復數次,即可降低的肌張力。
2.3.6 下肢站立訓練,可在電動起立床,站立架或平衡杠內進行站立訓練,站立時患側下肢可踩斜板,牽拉小腿三頭肌群,每日訓練兩次,每次30~60min。
2.3.7 偏癱患者在訓練中,同時要注意避免出現聯合反應。
治愈:關節痙攣癥狀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日常生活能自理,部分可恢復工作。顯效:關節痙攣緩解、出現分離運動,肢體運動明顯改善。進步:肌張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關節活動有“卡住感”。無效:康復治療前后痙攣及活動障礙無改善。
經過30~180d的綜合治療,基本治愈46例,顯效30例,進步2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1.4%。
腦卒中患者肢體癱瘓發生發展過程中,幾乎都會出現癱瘓肢體肌張力增高或者痙攣,稱之為痙攣性癱瘓,由于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呈痙攣性癱瘓。
如果痙攣得不到及時恰當的治療,會造成患肢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及變形,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和康復訓練困難。因此,在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針灸及康復訓練相結合為主的綜合治療。
口服抗痙攣藥物的目的是:降低肌肉收縮的力量,緩解異常痙攣模式的持續狀態。痙攣狀態的藥物康復應注意個體化,需選擇僅作用于肌肉組織的藥物,其靶作用為降低肌張力。
在治療期間,應重視患者的知覺障礙、語言障礙及精神障礙等方面的治療,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康復訓練的質量和療效,使軀體和心理全面康復。
[1]戴紅,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區居民腦卒中致殘狀況及對社區康復的需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0,(5)∶344-347.
[2]張艷宏,劉保延,趙宏,等.腦卒中痙攣性癱瘓特點及其評定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2)∶110-112.
[3]胡國強,田菲,李平,等.“醒腦開竅”針法對腦缺血再灌注家兔腦水腫自由基的影響及相關性分析[J].天津中醫,1995(3)∶25.
[4]杜元灝,石學敏.針刺對急性腦缺血鼠腦組織ATP酶及細胞色素氧化酶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1999,(4)∶38.
[5]王瑞華.痙攣狀態的藥物康復[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