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崢嶸 宋 偉 李曉康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蓬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昆山 215333)
急性胸椎小關節紊亂是指胸椎小關節在外力作用下發生解剖位置改變,引起關節膜嵌頓導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等癥狀的一種病癥,臨床非常常見。筆者近年來以針刺結合手法治療本病,療效較為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46例,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齡25~48歲,平均34.70歲;X線檢查棘突偏歪15例,無明顯異常發現21例,均排除胸椎骨折、胸椎結核、腫瘤等。診斷標準參照有關文獻制定[1-4]:(1)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病史,多由外傷、提物后誘發;(2)背部疼痛伴活動障礙,挺胸或旋轉、深呼吸時加劇,甚至牽涉到肋間;(3)體檢發現常有含胸畸姿,有患椎棘突偏歪或后突,棘間棘旁壓痛,可觸及緊張的脊肌或條索狀纖維組織。
1.2 治療方法 (1)電針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暴露患處,取32號1.5寸之毫針,取對側內關及陽陵泉穴,向上斜刺0.8~1.0寸,進針后針下有阻擋感沉脹感為佳,然后先行提插5~6次,待針下有空虛感后,再行小幅度快速捻轉和緩慢提插,在針刺過程中囑患者深呼吸,作擴胸舉臂旋腰等動作,留針30 min,每5分鐘行針1次,7次為1療程。(2)孫氏手法。①患者坐于方凳上,醫者站其側,一手按于病人肩部,另一手順胸椎兩側自上而下進行摩揉。按撥數分鐘,待局部肌肉組織松軟后,使用下法進行復位。②患者正坐于方凳上,右手搭于左肩頭上,術者立于其后,以右手拇指按住患椎左側,左手握住患者右肘部,令患者左旋至最大限度,術者雙手同時用力推拉。③患者正坐于方凳上,雙手手指交叉抱在后枕部,術者一只膝蓋抵住壓痛點,雙手從患者腋下部向上向后提拉,同時膝蓋向前頂,動作要協調,用力要適當。
1.3 療效標準 治愈:脊椎側偏棘突復位,背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隨訪1月無復發。有效:脊椎側偏棘突有所改善,疼痛減輕,功能未完全恢復。無效:治療前后體征、癥狀無變化。
本組病例治療最短者1次,最長達6 d。治愈30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48%。
顧某,女性,58歲,農民,2008年5月2日初診。自述昨夜睡覺前收拾冬季衣物被褥后季肋部疼痛不適、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外科介紹前來就診。查體:神清,精神可,第4~5胸椎棘突右側稍有壓痛,向右側脅下放射。觸診第4胸椎棘突偏離脊柱中心線,棘突旁壓痛(+),附近肌肉緊張。X線片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急性胸椎小關節紊亂。用上法治療癥狀明顯減輕,3次治療后疼痛消失,隨訪1年半未復發。
急性胸椎小關節紊亂是因為突然的外力牽拉、體位變換不當、扭轉,使后關節不能承受所分擔的拉應力和壓應力時,則有可能引起胸椎后關節急性錯縫病變。常見癥狀為背部疼痛,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肋間神經痛和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等癥狀[5]。特點是脊背疼痛明顯并有相對固定的痛點。
內關主治胸部疾患,有益心安神、寬胸理氣、鎮靜止痛之功;陽陵泉是筋之會,有舒筋解痙、通利關節之效,采用巨刺之法緩解疼痛,再配合手法可使紊亂的關節恢復至正常的結構關系,使嵌頓的滑膜解除壓迫,促進炎癥的吸收。解除各種病理因素對神經組織的機械壓迫及炎癥刺激。本療法可即時鎮痛,起效快,易于患者接受。曾有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誤診胸椎小關節紊亂癥醫療糾紛[6],若有患者胸背部劇烈疼痛,且大汗淋漓,應排除心血管系統疾病,進行心臟聽診、血壓測量。還要做相關的心臟彩超,心電圖等檢查。
[1]俞樂,李遠明,林偉鋒.林應強教授正骨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2008,9(7):1225-1226.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8.
[3]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38.
[4]孫樹椿.實用推拿手法彩色圖譜[M].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9.
[5]張斂,馬高亮,鄭明亮.胸椎小關節紊亂癥診斷依據的討論[J].按摩與導引,2000,5(96):18-19.
[6]程麗春.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誤診1例[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1,4(12):99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