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曄 南善姬 范 佳 程政平 吳 杰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長春 130041)
基底動脈瘤約占顱內動脈瘤的2%,破裂可導致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血腫直接壓迫腦干,危及患者生命。在動脈瘤未破裂之前診斷此病尤為重要。
患者男,60歲,因頭暈、雙眼視物模糊、言語笨拙12 h于2011年1月28日入院。該患于入院12 h前突然出現頭暈,伴有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無咖啡樣物。同時出現雙眼視物模糊和言語笨拙,可理解他人語言。病程中無頭痛,無心慌、大汗,無視物雙影、視物旋轉,無意識障礙,無肢體活動障礙,無感覺障礙,無抽搐。未進飲食,尿便正常。既往“高血壓”病史15年,最高血壓220/130 mmHg,平素口服降壓藥(具體成分不詳),血壓控制尚可。吸煙史30年,平均每日1盒。入院查體:血壓140/80 mmHg,意識清楚,言語笨拙,左眼外展受限,雙眼向右、上側注視時旋轉眼震,左眼瞼閉合不全,露白3 mm,左側鼻唇溝淺,示齒口角向右偏斜,伸舌向右偏斜,Romberg征檢查不能配合,余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頭部 CT(發病12 h):雙側放射冠區見片狀低密度影。血常規:白細胞總數12.9×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92.8%,中性粒細胞計數12×109/L,紅細胞計數5.55×1012/L,血紅蛋白含量173 g/L。空腹血糖6.49 mmol/L,總膽固醇5.9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27 mmol/L。尿常規:尿酮體+,潛血+。心電:大致正常心電圖。頭部MRI:兩側基底節區及放射冠區、半卵圓中心多發斑片狀、點狀長T1長T2信號,腦干、小腦未見異常信號。頭頸部MRA回報:基底動脈處見-結節狀信號影突出于基底動脈壁外,最大徑值約2 mm,右側大腦前動脈變細。頸內,頸總,頸外及椎動脈未見異常。頭部CTA回報:基底動脈可見類圓形隆起病灶,廣基底與血管壁相連。左側大腦中動脈狹窄約為50%,雙側椎動脈遠端以及基底動脈可見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約為20%~30%。雙側頸總動脈遠端,頸內動脈近段可見鈣化斑塊,管腔狹窄約為30%。臨床診斷基底動脈瘤、腔隙性腦梗死、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險組)、高脂血癥。請腦外科會診后,轉入腦外科手術治療。
基底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瘤的一種,小的動脈瘤可無臨床癥狀,大的動脈瘤可表現為占位效應,導致鄰近腦組織受壓,累及腦干、腦神經等重要結構。本文收治的這例患者以頭暈、惡心、嘔吐為首發癥狀,伴有雙眼視物模糊和言語笨拙。入院時查體提示存在腦干缺血和左側腦神經麻痹,結合患者既往“高血壓”病史,考慮診斷為腦干梗死。但是,頭部MRI彌散像腦干未發現新發病灶。患者入院后頭暈、惡心、嘔吐癥狀一直存在,體征無明顯變化。為明確病因,進一步進行了頭頸部CTA檢查,發現基底動脈處可見類圓形隆起動脈瘤,偏向于左側,廣基底與血管壁相連。基底動脈瘤體偏向于左側,恰好能夠解釋患者左側展神經、面神經麻痹。腦干缺血癥狀考慮與基底動脈瘤擴張壓迫腦干有關。有報道表現為左側Foville綜合征的右側巨大基底動脈瘤,因瘤體破裂患者死亡〔1〕。也有報道以面肌痙攣為首發癥狀的巨大基底動脈瘤〔2〕。提示對臨床癥狀酷似腦干病變的病例,應積極進行腦血管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避免漏診基底動脈瘤,為患者爭取外科手術時機,挽救患者生命。
1 夏亞范,張憲軍,賀曉梅.表現為左側Foville綜合征的右側巨大基底動脈瘤1例報告〔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1;18(1):5.
2 何小花,王科英,王雪峰,等.以面肌痙攣為首發癥狀的巨大基底動脈瘤1例〔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