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濤 劉志剛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手足外科,吉林 長春 130012)
手指黏液囊腫在中老年人群中較常見,多見于中老年女性,好發于遠側指間關節背側和一側的皮膚內,直徑一般不超過1.5 cm,多見于中指。既往治療多采取局部切除直接縫合法或穿刺抽取黏液注入藥物的保守療法〔1〕,效果不佳,較易復發。我科自2003年以來通過X線平片與MRI等輔助檢查確診并采用將囊腫壁徹底切除、骨贅咬除、局部皮瓣轉移的方法,治療遠側指間關節黏液囊腫,術后囊腫無復發。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3例30指,男5例,女18例,年齡42~75〔平均(66±9)〕歲。指別:拇指5指,示指10指,中指12指,環指3指。其中6指為術后復發,2例伴囊腫破潰。腫物均位于遠側指間關節水平稍遠側,分別采用指腹側方皮瓣(3例)、指背菱形皮瓣(4例)及指背旋轉皮瓣(2例4指)進行修復。
1.2 臨床表現 黏液囊腫位于遠側指間關節和指甲皺襞之間,常局限于一側,直徑1.0~1.5 cm,質硬,無痛,無移動性,表面皮膚菲薄,呈半透明狀如水泡。
1.3 診斷 X線表現:手指正、側位和斜位X線片顯示遠側指間關節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關節間隙變窄,在囊腫附近有骨贅生成。MRI表現:在所有MRI序列上,囊腫均具有薄且清晰的邊緣,無被膜。
1.4 手術方法 指根部神經阻滯麻醉后,指根部止血帶控制下進行。在囊腫表面,取長度略超過囊腫邊緣的弧形切口。緊貼囊腫壁表面銳性剝離皮膚,剝離時應注意保持皮膚的完整性。顯露出完整的囊腫后將其從蒂部完整切除。根據X線片及術中判斷骨贅位置,并用咬骨鉗將骨贅咬除,緊縮縫合關節囊。松開止血帶,壓迫止血,觀察皮膚血運。將無血運的囊腫表面皮膚切除,根據皮膚缺損部位分別采用以下三種皮瓣覆蓋創面:(1)指腹側方皮瓣;(2)指背側菱形皮瓣;(3)指背旋轉皮瓣〔2〕。術后1個月內減少遠側指間(DIP)關節的活動幅度。
術后皮瓣全部成活,創口愈合良好。術后隨訪3個月~1年,未見囊腫復發,DIP關節活動度良好,未見明顯受限。
老年性手部黏液囊腫為一種真皮或皮下組織黏液樣退行性變,可與局部創傷有關〔1〕。以往單純通過手指X線片及臨床表現進行診斷;本文發現對有條件的部分病人采用MRI進行影像學診斷,可大大提高復雜病例診斷的準確率。在治療上,以往多采取小切口直接剝離切除治療,難以從蒂部完整地將腫物切除,因此導致術后易復發;或者切除的范圍過大,由于甲根部皮膚薄且移動度較差,不易進行直接縫合,縫合后張力大影響局部血運,創口不易愈合,且愈合后容易導致DIP關節的活動受限。本組采用囊腫壁切除、骨贅咬除、局部皮瓣轉移治療黏液囊腫,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注意事項:(1)手術時分離皮瓣前,可予局部注射生理鹽水使皮下組織腫脹,術中分離間隙大,層次清楚,可防止損傷伸肌腱膜,避免術后伸肌腱粘連影響手指活動。(2)在充分顯露囊腫的同時,盡力保護囊壁表面的皮膚,減少皮膚損傷的范圍,不要隨意將囊腫表面皮膚切除,要在止血帶松開明確判斷皮瓣血運情況后再將無血運的皮膚切除,這樣可保證創面在一個可修復的范圍內;(3)骨贅咬除后對關節囊要進行緊縮縫合,這樣既可以防止關節腔與皮下組織直接相通,引發囊腫復發,又可以防止術后關節不穩;(4)皮瓣的選擇:應根據切除皮膚的形狀和面積靈活選擇皮瓣設計。
1 王澍寰.手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57.
2 張志新,陳 雷,郭雅娣,等.手指遠側指間關節黏液囊腫的治療〔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6;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