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明 (漳州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學系,福建 漳州 363000)
空巢老人一般泛指與子女分開居住和無子女的老年人〔1〕。在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愛的老年養老三個維度中,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研究一直以來是一個常被忽視的問題。在中文期刊網的搜索中,2000~2010年涉及空巢老人研究的文章只有174篇。大多數文章是從醫學和生物學角度研究空巢老人生理問題或是器質性精神問題的,只有少量學者從社會學視角探討了空巢老人的成因、現狀及對策。西方社會的社區發展和社會服務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方面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尤其在社區為老服務和管理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和成熟的經驗。在文化的視角下對國內外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進行比較研究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文化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習得的價值觀念、行為規則、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研究和幫助空巢老人解決心理問題,要同他們合作處理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心理困境和問題,要真正地理解他們的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為什么這樣做,他們怎樣看問題。空巢老人長期處于困難和弱勢地位而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所以更需要我們具有較強的文化視角,或者說針對空巢老人群體的文化有較強的敏感性。季羨林教授就非常關注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觀念的不同,他在《神州文化集成叢書》中指出,東西文化體系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異者更為突出。季老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關鍵在于思維方式不同,東方更加注重綜合,而西方則側重分析。東方更注重整體與普遍聯系,西方卻關注焦點研究。如心理學與醫學就是很典型的兩個學科〔2〕。中國人的心理觀念更多是全人的研究,而西方卻是把人的心理分成情緒、氣質、性格等各個焦點進行研究。在醫學方面這樣的差異就更明顯了,中醫注重全人的精氣神治療,而西醫卻是因人的各個器官和系統的器質性變異進行分離治療。這些差異滲透到中西方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空巢老年心理問題來說,東西方文化視角有如下差異:
1.1 西方文化中非常注重老年人個人的價值與尊嚴,強調老年人自身個人價值的獨立性和重要性,主張老年人個人自決,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同時也可以感覺到這些理念受到功利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則不同,家天下的觀念一直以來主導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中國老年人側重于家庭與集體的地位高于個人,個人的幸福無論如何都是由家庭幸福建構而來的。如中國的老年家庭一般會認為空巢是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居于對家庭的眷念和對子女的責任。西方的老年人則因自己子女留在身邊帶來無盡煩惱而渴望空巢,因為他們認為子女長大了,就必須要離開自己獨立融入社會,而不能再依賴于老年人。
1.2 西方早期的福利思想和人文主義思潮致使他們早早就關注老年人自身利益、需要滿足和發展,西方國家或政府為了解決現實中的老年問題,出于宗教教義、人道主義與政治統治等需要,逐步實施有限的社會救助和開始建立規范的社會救濟法案。1601年英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的《濟貧法》就是第一部國家有關老年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社會保障的法案。以此為契機,德國、法國和美國,甚至很多北歐國家都先后建立了符合本國特點而針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西方國家在老年人養老與照顧中確立了國家責任的法律關系。中國則不同,盡管在久遠的《周禮》中就提出了愛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療、安福等思想,但一直以來主導養老責任的是家庭。甚至在當下家庭結構和家庭功能弱化的情況下,強調政府和社會責任的力度不堅,更多的還是把養老責任推給了家庭。
1.3 西方的社會政治結構以民主為核心,老年人的人格特征偏于外向性。西方更多強調老年人自下而上的參與,注重老年人個人的自由平等與價值理念的多元化。他們會將空巢老年人的積極性及優勢的激發作為老年社會工作的重點,強調空巢老年人的積極老化過程中的主體優勢。當西方空巢老人在面臨心理及精神問題時,他們會主動地尋求社區和社會中正式機構的幫助。中國人由于長久以來儒家倫理和秩序情結深刻影響了人們的觀念,人們的主體意識常常被泯滅在家庭及國家的框架內。老年人的養老長期以來被抑制在一個家庭之中,空巢老年人的主體意識也自然而然被老年人的無用論所替代。因此,當空巢老人的心理及精神問題出現時,人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空巢老年人也會在面臨困境時因為內向性的人格特征而選擇沉默和自我承受。
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離不開一定的國家、民族、社會、文化、社區、家庭的實際生活,而這些實際生活產生的具體行為、心理與人際關系又受制約于傳統的文化習俗。當然,文化交融也是文化變化與發展最基本的、最活躍的因素。從西方針對空巢老人的政策與研究中吸收營養和啟發,以改進我們的固有觀念和應對策略。因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研究既要注重一定的文化差異又不要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范圍。
國內針對空巢老人的研究應該始于上個世紀的90年代,但之前的一些研究主要是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學者的研究集中在空巢家庭成因的社會學分析和對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描述居多。而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成因、現狀及應對策略的研究是很少的。在王玲鳳針對浙江湖州、紹興和麗水三個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定性分析中〔3〕,影響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前五位因素:認知問題、睡眠食欲、敏感焦慮、人際交往和適應問題。從國外空巢老人來說,他們也是一樣地不同程度深受這五個問題的困擾。
2.1 認知問題 國內空巢老人普遍認為自己空巢是一個不好的人生結果,甚至是一個悲劇。西方空巢老人卻多數人覺得空巢是一個理想和自然的狀態。造成這種認知差異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傳統長期傳承與積累的影響。費孝通先生在1983年就提出中國養老的“反饋模式”。他認為與西方社會不同,中國社會中的子女在贍養自己父母方面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用公式表示,西方的公式是F1→F2→F3→Fn;中國的公式則是F1→←F2→←F3→←Fn(F代表世代,→代表撫育,←代表贍養)。在西方,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撫育是一種純粹的“接力模式”。在中國,上一代對下一代的撫育與下一代對上一代贍養是同等重要的,簡稱“反饋模式”。中國傳統社會就是采取反饋模式來解決贍養老年人這個任何社會都必須給予解決的問題。可是,當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促使中國的家庭出現小型化、人口遷移和家庭功能弱化、老齡人口增多的時候,原先的“反饋模式”自然就面臨撫育與贍養的不對等。空巢老人在認知上自然表現為自己人生失敗感、養兒無用感、生活無力感滋生等方面的問題。西方空巢老人則不同,他們覺得空巢是一個理想和自然的狀態。他們不僅不會因為空巢產生出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反而會因為子女長大成人卻不能離開自己獨立融入社會而困擾不已,很多英國的老年人就因為渴望空巢患上“杜鵑綜合征”。對“杜鵑綜合征”做簡要解釋有的甚至在無奈之下要求子女離開自己,出外租房,獨立門戶。
2.2 焦慮問題 焦慮問題是空巢老人普遍性的心理健康障礙問題,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對于空巢老人來說,不僅表現為心理上的煩躁、壓抑、愁苦,還表現為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總是在夢中驚醒等。國內空巢老人焦慮的主要原因集中在客觀上的環境及文化壓迫上,如對死亡的恐懼、經濟上的困窘、生活照料的不能滿足、休閑娛樂的空缺等等。國外空巢老人焦慮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個人的主觀體驗。譬如對死亡的恐懼上,國內空巢老人沒有受過生死觀的教育,他們對生與死的觀念是傳統的,老人們喜歡談生而忌諱談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空巢的環境壓迫,這種對死亡的恐懼與日俱增。國外空巢老人則較不同,他們有較早的生死觀教育,更多的人有正規的宗教信仰,對于年老和死亡有較坦然的認識。
2.3 孤獨與人際關系問題 國內空巢老人的孤獨感比普通老年人還強烈,對于家庭的眷念和孫輩的依戀隨著空巢環境的出現集中體現在孤獨感的滋生上。況且老人們日常的人際關系主要集中在對于鄰里、親戚、朋友的情感支持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大規模遷移,老年人原有的人際關系支持嚴重弱化甚至蕩然無存。很多的城市空巢老人基本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和陌生的社區里孤獨而終,迷失自己。國外空巢老人的孤獨感遠沒有國內強烈,他們的生活環境無論是居家照顧、社區照顧或者是機構照顧都有較穩定的人際關系圈。他們的生活空間也遠比國內空巢老人穩定。
2.4 社會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問題 空巢老人的社會生活適應問題是國內外的一個共性問題,這種年齡老化之后的身份認同與社會生活適應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不同的是,國內空巢老人在親屬、鄰里、朋友等非正式社會支持缺失之后,政府和社區提供的各種社會服務卻未能完善。這就導致了空巢老人適應社會生活的步伐非常緩慢,由此滋生出一系列原本可以避免的社會問題。國外空巢老人一樣會面臨親屬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區提供的各類社會服務項目可以說是完整和周到的,涉及社會政策、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精神慰藉、休閑娛樂等社會服務項目遍布各個社區。空巢老人的社會生活適應也隨著環境的改善而實現平和轉型,個人主觀幸福感日益增強。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與文化因素息息相關,不同的文化傳承直接反映在不同空巢老人的行為取向上。國外較早就關注到老年人的精神問題,也建構了包括政府、宗教、社會與家庭等多方位的社會支持體系,國內是在近幾年的老齡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才將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提上議事日程的。一方面是在這樣的比較中從國外學些有益的做法和經驗,另一方面從自身的傳統文化中挖掘出一些有利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傳承。
在當前急劇變化的社會轉型中,由文化所誘導的一系列愿望、價值和理念與社會結構性障礙之間的矛盾體現在空巢老人中是:年輕的一代非但不能夠為自己的父母提供合適的養老保障,反而要讓本來應該享受養老保障的老人繼續為自己的兒女操勞〔4〕。
3.1 繼續大力弘揚“孝”文化的傳統與功用。“孝”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文化。長期以來“孝”被中國傳統社會尊為鑒定一個人道德修行的重要指標。“孝”文化的踐行不是像父母之慈出于天性,而是靠一個人后天在思想、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培育與內省。一個人的“孝”行可以在狹小的家庭中施行,從自己最親的父母身上施行,然后推及旁親最后到社會。當然也可以從社會上的孝行學習中得到內省,然后再應用到自己的家庭父母及長輩中。不過,這樣的傳統美德在現代化進程中或多或少被侵蝕,外部世界的誘惑和城市化變遷中群體壓力的增大成為年輕一代孝道缺失的主因。心理學家羅爾認為,空巢老人問題之所以是問題,主要責任應該在子女方面,他們在社會壓力的多重因素干擾下不知道怎樣才能與父母融洽相處。加強“孝”文化的弘揚應該說是緩解和解決空巢老人心理關愛的一個重要路徑。
3.2 強調應對空巢老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政府及社會責任 多樣性是當今世界與時代的基本特征,在一個地球村內人們可以依照合適和喜歡的方式進行生活與思考。轉型時期的空巢老人也不例外,它已經從一個窄小的家庭空間延伸到大社會的視野。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提升到政府與社會層面來研究確實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話題。西方的經驗告訴我們,空巢老人問題已經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甚至是一個政府實施政治目標的價值取向問題。因此,我們應該在政府強勢的主導下,研究制定和出臺更加有效的養老社會保障政策,才能有效可持續地實施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
3.3 挖掘和發揮空巢老年人主體優勢,構建針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體系。優勢視角的理論概念框架是基于對缺陷模式的挑戰而建構起來的,它的核心概念是圍繞洞見服務對象的優勢和資源形成的。實際上,幾乎所有的人在任何境遇中都有優勢存在,人們不僅是從成功中獲取經驗,還會從困難和失望中獲取成長的動力。我們對待空巢老年人的照顧都是一直在重視和建構他們的問題,也就是常常給了他們麻煩與無用的定義。一些空巢老年人在自己離開工作崗位之前是各行各業非常優秀的人才或社會有用之人,即使是一些表面看起來沒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隱藏著天賦〔5〕。一些好的特征有時恰恰是空巢老年人在與困難的斗爭中鑄就而成,因為品質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經驗,而這些品質正好可以轉化為幫助空巢老年人積極老化能量與動機的來源,并形成優勢。還有,借鑒西方經驗,構建針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體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國外空巢老人一樣會面臨親屬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區提供的各類社會服務項目可以說是全面和周到的。
1 黃潤龍.我國空巢老人家庭狀態〔J〕.人口與經濟,2005;21(1):57.
2 韓明謨.文化與社會工作.In:何國良〔M〕.王思斌主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香港:八放化企業公司,2000:27-43.
3 王玲鳳.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11:2932.
4 武中哲.農村養老的現代危機〔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9;10(1):12.
5 黃耀明.試論轉型時期中國崇老文化的秉承與變遷〔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7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