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翠 通訊作者:楊繼國(.山東中醫(yī)藥大學005年級七年制碩士研究生,濟南50355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小兒慢性咳嗽是指咳嗽作為主要癥狀持續(xù)或反復3~4周以上者,且伴隨癥狀少,X線檢查無異常[1]。中醫(yī)學稱之為“久咳”。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病機為各種原因所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西醫(yī)病理機制尚未明確。西醫(yī)多以抗生素或止咳藥物治療,中醫(yī)治療此病多為口服中藥,但治療時間比較長且易致患兒胃腸不適等不良反應。筆者隨導師學習期間,采用魚際穴透刺勞宮穴治療小兒慢性咳嗽1例,取得顯著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男,9歲,2011年5月28日初診。患兒干咳2月余,因感冒致咳嗽,無痰,夜間咳甚,口燥咽干,煩躁多動,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失眠多夢,形體偏瘦,喜冷飲,納可,二便調,舌紅少津,苔薄黃,脈弦細微數(shù)。診斷:慢性咳嗽,辨證為肺心陰虛,肺氣失肅。曾經(jīng)中西醫(yī)藥物治療,效不佳,遂求治我科。導師予以針刺治療,方法如下。
針具的選擇: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華佗牌”針灸針,規(guī)格0.30×40mm(1.5寸)。
針刺方法:取雙側魚際穴,消毒后,針尖刺向勞宮穴,進針約1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每間隔5min行針一次,每次行針約30s,留針15min。針刺前,患者咳嗽不斷,針刺5min后咳嗽次數(shù)驟減。起針后咳嗽癥狀基本消失。后連續(xù)治療3次,每日1次,未再復發(fā)。
體會
咳嗽之病名最早見于《內經(jīng)》,《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肺為咳。”《素問·咳論》篇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明確指出了咳的病位在肺且病因為飲寒與外寒合邪。西醫(yī)學認為,咳嗽是機體的一種保護防御性反射,作用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滲出物以及侵入呼吸道的異物,消除呼吸道刺激因子,防止感染[2]。《活幼心書》曰:“若咳日久,津液枯耗,肺經(jīng)虛矣。”本案例中患兒因感冒干咳2月余,無痰,夜間咳甚,汗多,屬于肺心陰虛,治宜養(yǎng)陰清熱為主。中醫(yī)學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如劉完素認為,“大概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朱丹溪認為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肺常不足,心常有余。外邪入侵,易入里化熱,日久不愈,正虛邪戀,熱傷肺津,陰津受損,陰虛生內熱,熱灼肺絡,或陰虛生燥,而致久咳不止,干咳無痰,夜間咳甚。外感久病入里化熱易傷陰,且心火內熾,致使陰液虧少,心神失養(yǎng),則見煩躁不安,失眠多夢,陰虛失潤,不能制陽,故見口燥咽干,形體消瘦,手足心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苔薄黃,脈弦細微數(shù)等,均為陰虛內熱之象。魚際穴為手太陰肺經(jīng)的滎穴,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經(jīng)的滎穴。《難經(jīng)·六十八難》曰:“滎主身熱”。導師為患兒魚際穴透刺勞宮穴正是起到清瀉心肺虛熱,達到潤肺、肅肺止咳的作用,從而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1]李雅莉.宣降止咳湯治療小兒慢性咳嗽的臨床療效觀察.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1,22(7):892-893.
[2]商慧云.小兒慢性咳嗽的臨床診斷.柳鋼科技,2005,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