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坤 徐春梅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哈爾濱150001)
神經衰弱是長期困擾人類的心境障礙綜合征。主要表現為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乏、情緒煩惱、入睡困難,有的患者還表現為頭痛、頭昏、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等癥狀。據精神疾病流行學調查,女性病患明顯高于男性。西醫治療常使用抗焦慮、抗抑郁、鎮靜催眠和神經阻斷劑等藥物,但往往療程長、療效欠佳、副作用大。本病屬中醫學“郁證”、“不寐”、“梅核氣”、“臟躁”等范疇,與七情、勞倦、體質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本病呈現年輕化、上升化、普遍化,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問題及經濟上的負擔。近年來,筆者采用頭穴透刺治療20例神經衰弱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40例病例均來自我院2011年2~10月針灸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男7例,女13例;年齡最大58歲,最小18歲。對照組男6例,女14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19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診斷本病應具備以下5個特點:(1)神經衰弱患者有顯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勞癥狀,經常感到精力不足,委靡不振,不能用腦,記憶力減退,腦力遲鈍,學習工作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顯著減退,即使是充分休息也不能消除疲勞感。對全身進行檢查,又無軀體疾病如肝炎等,也無腦器質性病變。(2)表現以下癥狀中的任何兩項:①易興奮又易疲勞;②情緒波動大,遇事容易激動,煩躁易怒,擔心和緊張不安;③因情緒緊張引起緊張性頭痛或肌肉疼痛;④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驚醒、多夢。(3)上述情況對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造成不良影響。(4)病程在3個月以上。(5)排除其他神經癥和精神病。
治療組(頭穴透刺組):取穴:神庭透印堂、百會透四神聰、囟會透頭臨泣。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皮膚常規消毒后快速斜刺進針,針與頭皮呈15°夾角,當針尖達到帽狀腱膜下層時,使針與頭皮平行,繼續捻轉進針,到達相應穴位。快速捻轉1~2min,頻率為200轉/min。取得較強針感后,留針30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
對照組(普通針刺組):取穴:百會、風池、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操作方法:進針得氣后行提插捻轉補瀉或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3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癥狀完全消失,社會功能完全恢復;好轉:癥狀明顯減輕,社會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癥狀無變化,社會功能無改善。
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治療組20例,痊愈11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5%;對照組20例,痊愈3例,好轉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60%。經統計學分析,P<0.05,說明治療組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本研究根據頭部歸經及主治,結合腦神經解剖結構及皮層下的功能定位,選取神庭透印堂、百會透四神聰、囟會透頭臨泣。神庭是督脈的穴位,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又行脊里,入絡腦,絡腎,與腦、髓、腎關系密切,主髓通腦;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穴居巔頂正中,為督脈要穴,具有鎮驚熄風、交神健腦、清熱開竅等作用;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具有調神醒腦之功;頭臨泣為膽經的穴位,是“陽維和太陽會于此穴”。現代研究認為,神庭、四神聰、頭臨泣均位于睡眠中樞在額頂葉體表投影上,依據上述理論,針刺上述穴位,使病變局部脈絡通暢、陰陽協調、氣血平和,以達到疏肝理氣、行氣開郁、寧心安神的目的,從而改善睡眠,達到治療神經衰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