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建明
(河南省內黃縣人民醫院,456300)
呃逆俗稱“打嗝”,西醫學稱“膈肌痙攣”,是指膈神經受到異常刺激而引起膈肌運動異常,臨床表現為喉間呃聲連連,聲短而頻,不能自止。一般的呃逆癥狀可以在短時間自行消失,當膈肌反復持續痙攣而引起呃逆頻繁、持續24h不能緩解者稱為頑固性呃逆。筆者自2010年5月起采用胃復安針雙側足三里、內關穴位封閉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23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本組23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45歲,平均53±17.2歲。呃逆發作時間均超過24h,用胃復安、華蟾素、氯丙嗪針肌注無效,最長者頻繁發作3月余。原發病為腦出血6例,腦梗死14例,腔隙性腦梗死3例。
所有病例采用穴位注射,用5ml注射器,抽取胃復安針2.5mg+注射用水0.5ml。患者平臥,取雙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常規皮膚消毒后,直刺穴位,進針得氣后推藥。另一側同樣方法注射藥液。每日1次,5天為1個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呃逆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呃逆明顯緩解,偶有發作;無效:無明顯改善,呃逆仍持續。
注意事項:注射前需要給病人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配合。穴位要取準確,切勿將針全部刺入以免發生意外。
治療結果:23例中痊愈14例,顯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6.96%。其中治療1次后呃逆停止者10例。有效者穴位注射后約18~50min呃逆停止發作。
腦卒中合并呃逆并非罕見,且呃逆多為頑固性,是因腦卒中后應激性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或酸堿平衡失調、久病臥床導致進食減少,胃排空減慢和胃液潴留,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產生間歇性收縮運動引起[2]。
中醫認為,呃逆是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在辨證上首先必須掌握虛實,分辨寒熱,治療呃逆以和胃降逆為大法。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是健脾胃、培后天之本、補益強身的主穴,可治療一切虛衰之證,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內關穴系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亦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同陰維脈,為和中降逆之要穴。胃復安主要抑制延腦的催吐化學感受器,對高級中樞有輕微抑制作用,通過穴位注射后,針的刺激和藥物作用通過經絡和神經擴散,反射性引起大腦皮層病灶感應點周圍區域的抑制,加之藥物在穴位滯留時間較長,可增加和延續治療作用,從而解除頑固性呃逆。本組研究表明,胃復安內關穴、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療效確切,無明顯副作用。但在治療呃逆的同時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注意飲食,不食生冷食物,并囑患者要保持精神舒暢,切忌焦慮、緊張。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
[2]畢建忠,朱正寓.腦血管病并發癥的研究進展——腦卒中后呃逆.山東醫藥,2008,48(2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