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波
(山東省東營市正骨醫院,257300)
踝關節損傷是骨科常見疾病,多由外力損傷所致,輕則導致周圍軟組織損傷,重則導致踝關節骨折。無論是軟組織損傷急性期還是該關節術后恢復期多發生周圍組織腫脹。2005~2011年,我院自擬活血通絡湯熏洗治療踝關節損傷患者351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351例,男247例,女104例;年齡12~65歲,平均36.2歲;踝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128例,踝關節骨折患者223例。病程最長85天,最短3天。踝關節骨折患者或行手術內固定,或行手法復位用甲板或石膏固定。臨床患者表現為踝關節及周圍組織腫脹、瘀斑,觸之疼痛,按之凹陷。
患者納入標準:①踝關節骨折行手術內固定處于恢復期者,關節周圍組織腫脹、疼痛、瘀斑,患處傷口愈合無感染。②踝關節骨折行手法復位用甲板或石膏固定者,關節周圍組織腫脹、疼痛、瘀斑,患處傷口愈合無感染。③踝關節周圍組織損傷處于急慢性期且無骨折者,關節周圍組織腫脹、疼痛、瘀斑超過3天者,患處傷口愈合無感染。
藥物組成:紅花12g,姜黃9g,當歸12g,丹參12g,白術12g,蒼術9g,黃柏9g,獨活9g,牛膝12g,五加皮9g,伸筋草15g,桂枝12g,艾葉12g。
方法:上述藥物置于不銹鋼盆中,用涼水4500~5000ml浸泡1h,然后煎湯至沸,文火保持沸騰30min,藥汁約至3500~4000ml,趁熱倒入木盆內,將患處架于盆上,棉布單罩于腳踝上熏蒸,待藥液溫度降至40℃左右,將患處浸泡于藥液中,早晚各1次,每次約30min,10天為1個療程,用藥1~3個療程。熏洗結束后應注意防寒保暖。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踝關節周圍組織腫脹、疼痛及瘀斑消失,患處沉重感消失。顯效:踝關節周圍組織腫脹、疼痛及瘀斑等明顯消失,患處沉重感明顯減輕。有效:踝關節周圍組織腫脹、疼痛及瘀斑等明顯減輕,患處沉重感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者。
治療效果:351例患者經過1~3個療程熏洗治療后,活血通絡湯熏洗治療踝關節損傷療效:痊愈146例,顯效193例,有效12例,無效0例。大多數患者癥狀明顯減輕,愈顯率為96.6%,有效率100%。
踝關節是人體主要的承重關節之一,使用頻率較高,受傷的幾率也較大。踝關節受傷后的康復治療是一個綜合性課題,治療失誤或錯失治療的恰當時機,可能給患者帶來終生殘疾,因此對于踝關節損傷和救治應在堅持臨床治療效果的基礎上從中西醫角度進行認識。
中醫認為,跌打損傷,輕則傷及經絡,重則骨斷筋折,耗傷氣血,造成機體功能失常。創傷往往造成氣滯血瘀,氣滯加重血瘀,血瘀能阻氣行,不通則痛,患者出現疼痛;血離經脈,久之成瘀,患者損傷處現瘀斑;傷后氣血瘀阻,水濕內停,水蓄不行,困頓脾陽,脾氣虛弱,運化失司,統攝無力,津液輸布失常,導致水液內停;更有經脈損傷,導致津液溢出經脈。上述二因多致損傷的踝關節周圍形成腫脹。
西醫學認為,踝關節作為一種復雜關節,包括骨骼、肌肉、神經、體液等部分組成,踝關節的代謝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生理代謝,踝關節損傷、關節長時間固定及缺乏運動及變化的機械負荷對于骨骼肌肉復合體的生理刺激,表現為踝關節慢性水腫。水腫引起肌肉內部纖維化及肌肉萎縮。這種纖維化的過程使得肌肉與骨骼和筋膜之間發生非生理性粘連,嚴重者出現關節僵硬。
中藥熏洗療法在骨關節恢復方面具有獨到療效,通過熏洗治療,達到調節經脈、平衡陰陽的治療效果。本方中紅花、姜黃、當歸、丹參等四味具有活血、破血及祛瘀之功效。白術、蒼術、黃柏等三味健脾燥濕利水;獨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牛膝逐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引血下行;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尚有利尿作用;上述六藥祛濕邪。伸筋草舒筋活絡,祛風濕;桂枝溫通經脈;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三者并用有疏和血脈、止痛及祛風散寒之功。全方合力共奏活血化瘀、健脾祛濕、溫經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
中藥熏洗療法從患處用藥,利用藥物的刺激和蒸汽迅速透皮吸收,直接進入患處,發揮快速的抗炎消腫之功效,由于用藥具有較強針對性,往往起效明顯,患者也易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創傷急性期多發出血,因此應用該熏洗療法時需正確掌握使用時間,一般應于創傷后3日始應用比較適宜。另外,踝關節損傷傷口未愈合者,從避免感染角度,一般要求慎用熏洗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