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梅 金曉薇 史耀勛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長春130021)
腎病綜合征為臨床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為主,可伴浮腫、高血脂、高血壓等,臨床治療較為困難。2009年4月~2012年3月,我們以中藥足浴法治療了33例腎病綜合征患者,效果較理想,現總結如下。
全部33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7~69歲,平均39.5歲;病程1~10年,平均4.5年。所有患者腎功能均正常。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1]: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②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3g/d l。③明顯水腫。④高脂血癥。具備前兩項即可明確診斷。中醫辨證:脾腎氣虛證:顏面或下肢浮腫,面色少華,倦怠乏力,腰膝酸軟,食少納呆,尿頻或尿少,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
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并予降血壓、降血脂等對癥治療。另給中藥足浴法:將黃芪、白術、茯苓各30g,牛膝、山茱萸、熟地黃、杜仲各25g,豬苓、車前子各20g,益母草、川芎、赤芍各10g。裝入紗布袋中,密封,以清水1000ml煎煮約40min后,將藥液及藥物全部倒入中藥足浴器中,另加熱水浸泡,以水剛剛沒過膝關節為度,等候水溫降至38℃~40℃,囑患者將雙下肢放入中藥足浴器中,開始治療。在治療期間,為維持藥液溫度,可適量加些溫水,總以患者微微汗出為度。治療全程為30~40min,每日治療1次,4周為1個療程。
一般護理:保證中藥足浴治療室為恒溫環境,舒適安靜,可配合柔和的光線以及播放輕松的音樂等。護士應仔細檢查患者雙下肢及足部,確定局部皮膚無紅腫破損、潰瘍或壞死等,如有上述情況則不可做中藥足浴治療。此外,護士應為患者講解有關本病及足浴法的相關知識,告知該方法的意義、作用、療效及安全性,使其有足夠的認識并能積極地配合治療。
飲食護理:告知患者應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并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如應保證每天攝入牛奶、魚肉、瘦肉及蛋類等,以每日2g/kg體重為度。鹽的攝入每日應少于2g,每日攝入水量低于1500ml。少食或忌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魷魚、蝦類等。另應少食味精、腌制食品,戒煙、禁酒。
病情觀察:在中藥足浴治療過程中,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是否出現燙傷、頭暈、大汗出、心慌、氣短、過敏等不良反應。如出現上述情況則應立刻報告醫生,隨癥處置。
注意事項:藥液溫度應適宜,過低會影響治療效果,過高則會引起燙傷。空腹時不宜行該療法。由于足浴時足部的血容量增加,引起內臟血液減少,影響腸胃消化功能,故飯后30min內同樣不宜行該方法治療[2]。
療效判定標準[3]:完全緩解:癥狀消失,尿蛋白為陰性,24h尿蛋白定量<0.3g,血漿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基本緩解:癥狀明顯改善,24h尿蛋白定量<1g,血漿白蛋白顯著改善。部分緩解:癥狀有所改善,尿蛋白減少,24h尿蛋白定量<3g,血漿白蛋白有所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漿白蛋白無改變甚至加重。
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本組33例患者,完全緩解8例(24.2%),基本緩解13例(39.4%),部分緩解9例(27.3%),無效3例(9.1%),總有效率90.9%。
中藥足浴法是依據中醫學“整體觀念”、“內病外治”等理論而制定的一種外治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經過十余年臨床研究而成的足浴藥液,具有健脾補腎、利水消腫、活血、減少蛋白尿等作用。方中黃芪、白術、茯苓、豬苓、車前子等健脾利水;牛膝、山茱萸、熟地黃、杜仲等補腎培元;益母草、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通經。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白術、茯苓、豬苓等可減少尿蛋白,益母草、川芎、赤芍等可改善腎臟微循環,促進受損腎小球恢復。在以該方法治療本病過程中,綜合性的護理措施極其重要,如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病情觀察等,不僅可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又可避免影響疾病治療和預后的因素,同時可以保證該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等。
綜上,以中藥足浴法治療腎病綜合征,配合精心、細致的護理措施,效果理想,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 .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513.
[2]劉玉珍,戴伯華,張琴.中藥足浴及護理.中華中西醫學雜志,2008,6(8):110-111.
[3]楊芳,周宏偉.黃芪注射液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觀察.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