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婷 婁 靜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250200)
胸外科大手術后的病人,由于呼吸動度及呼吸頻率的改變,再加上傷口疼痛,氣管和支氣管內的積血或痰液阻塞,致使肺擴張受限,會使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痰液黏稠不易咯出,從而引發肺部并發癥,如墜積性肺炎、肺不張,甚至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而危及患者生命,從而影響康復進程。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手術后肺部并發癥,根據中醫辨證論治思想,我們在應用西藥霧化吸入的基礎上,采用中藥超聲霧化吸入進行輔助治療,效果顯著,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57例病人為2009~2011年在我院進行胸腹部大手術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8歲;食管及胃手術后18例,肺葉切除術后7例,全肺切除術后4例,胸腹部嚴重復合傷手術后19例,行胸腔閉式引流術9例,有6例病人伴有顱腦損傷并行開顱手術。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定期檢測體溫、呼吸、血壓、脈搏的變化,為醫生提供診治依據。
合理應用抗生素及靜脈營養支持,保障機體的營養平衡需要,預防感染及并發癥。
煩躁的病人,特別是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同時可適當應用冬眠療法。
將消炎止咳、清熱化痰的中藥若干味(金銀花、黃芩等)煎汁約150~200ml,冷卻沉淀后,用雙層紗布過濾后放入容器內備用。用普通超聲霧化吸入器,取中藥汁50~70ml倒入過濾層膜內,通電加熱,等霧氣生成后,將口罩杯罩住病人口鼻,進行霧化吸入。一般情況下選擇霧化量為2~2.5ml/min,每次20~30min,每次消耗藥液50~70ml,每日3~4次,連續用藥3天為1個療程。
正常情況下,在手術后10~12h病人神志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就可進行中藥霧化吸入。對于心肺功能不好、年老體弱或是年幼的病人,要減小霧化量,1.5~2ml/min,藥液溫度保持在20℃~25℃。
本組57例病人,因1人吸煙多年有慢性氣管炎、1人合并嚴重腦挫傷而誘發肺部感染外,余55例均未發生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其防治有效率達到98.2%。
胸外科手術后由于手術創傷、全麻插管和鼻胃管應用等原因,致使患者不同程度地胸悶喘憋、痰液黏稠不易咯出,處理不當可發展成肺炎,并可誘發呼吸窘迫綜合征。因此,防治胸外科手術后肺部并發癥,解除術后出現的呼吸道不暢有其積極的意義。我們所用中藥為清揚之劑,其中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肅肺止咳、輕宣疏散之功效;黃芩長于清肺熱,以增強化痰潤肺之功效。還可以根據病人的不同癥狀、舌苔、脈象等隨癥加減調整中藥成分。
中藥霧化吸入的應用旨在改善胸外科手術后患者的胸部癥狀,暢通呼吸道,防止肺部并發癥的發生,其機理可能是中藥煎劑經超聲霧化分散成微小的霧滴或微栓,使其懸浮于氣體中并進入呼吸道及肺部,起到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的作用。中藥霧化吸入與全身用藥相比,藥物可直接進入呼吸道和肺部,見效快。中藥的毒副作用小,臨床應用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中藥霧化吸入治療時要根據病人耐受力的不同,合理調節霧化吸入的時間和霧化量。吸入霧量過大,病人會因小支氣管痙攣而出現胸悶、氣急等不適癥狀,應減小霧化量或者暫停吸入,等癥狀緩解后再吸入;對體質虛弱難以持續吸入的病人,可以采用間斷吸入法,即吸入數分鐘,休息片刻再吸入,如此反復進行,直至將藥液全部吸入。
胸腹部手術后的病人,由于刀口疼痛,體虛無力,再加上痰液黏稠不容易咯出,故在霧化吸入的過程中,護士可協助給予輕輕拍擊背部等護理,以幫助病人將稀釋的痰液排出體外。
通常仰臥位較坐臥位潮氣量降低。做霧化吸入時要根據患者病情特點,選擇適當的治療體位。只要病情允許,盡量抬高床頭30°或者半坐臥位,以病人感覺舒適為度,此臥位可使膈肌下移,增大氣體交換量,使腹部肌肉松弛,緩解深呼吸時引起的切口疼痛,提高呼吸動度和深度,利于藥物霧滴在終末細支氣管沉降,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
因做超聲霧化時產生的霧氣主要為水蒸氣,其含氧量很低,同時隨呼吸噴出的霧氣具備一定壓力,排斥口腔周圍空氣進入呼吸道,使吸入的氣體氧分壓很低。超聲波產生的霧滴低于呼吸道溫度,吸入后易引起小氣道痙攣。由于患者本身肺功能較差,大多伴有低氧血癥,因此我們在做霧化吸入時相應提高吸氧流量,可延長血氧飽和度下降時間及減小下降幅度,減輕不適癥狀的出現,我們將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當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0%以下即停止吸入,有效地防止了低氧血癥的發生。
經過手術的創傷和痛苦,病人對各種治療都會產生恐慌和懼怕感,心理緊張并且脆弱,我們在進行治療前,要向病人做好解釋和溝通,講清楚中藥霧化吸入治療的重要性及對身體康復的重大意義,以得到病人的支持和配合,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由于中藥的顆粒粗,氣味濃,對局部有一定的刺激性,個別病人可能耐受不了,出現嗆咳、惡心,甚至嘔吐,故在臨床應用時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千萬不可硬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