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劉澤勝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康復中心,250200)
中風后遺癥是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本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據流行病學資料,我國腦血管病的年發病率為94.07/10萬,患病率居諸病之首。在臨床上有高致殘率的特點,給患者及家人造成莫大的痛苦。在日趨老齡化的中國,中風后遺癥已成為危害人們生命及生活的頭等重大疾病。我們自2004年9月至今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均采取針灸加運動療法進行治療,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60例中風患者,年齡最小45歲,最大82歲;左側25例,右側35例。
1.針灸治療:以平衡開竅為原則,以調整臟腑氣血、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治療大法。辨證取任督二脈和五臟俞募穴為主。
取督脈法:大椎、身柱、至陽、筋縮、中樞、命門、腰陽關、百會。
取任脈法:承漿、膻中、上脘、中脘、下脘、氣海、關元。
俞募法:五臟俞穴、募穴。
手足十二針:曲池、合谷、內關、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針法:瀉陰經,補陽經。每日1次,每次40min。每10min行針1次,10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休息1~2天。
2.運動療法:(1)BrunnstromⅠ~Ⅱ期,每期給予不同的康復訓練手法。原則:BrunnstromⅠ期:保持正確臥位,給予良肢位設計,利用聯合反應誘發主動運動。BrunnstromⅡ期:輸入正確的運動模式,誘發分離運動。方法:①正確的體位設計和轉換、關節活動的維持、輔助主動運動。②上下肢:屈肌協同運動的引出,伸肌協同運動的引出。③體位適應性訓練。(2)BrunnstromⅢ期:原則:抑制病理性的異常模式,誘導分離運動。方法:上肢:隨意控制屈伸共同運動的訓練,促進伸肘反應,誘發手指的抓握,把共同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結合起來。下肢:髖關節內收外展的誘發控制訓練,下肢屈曲伸展的控制訓練,髖、膝關節的屈伸訓練和負重的準備訓練。(3)BrunnstromⅣ期:原則:誘發復雜的分離運動和多種運動模式組合的選擇性運動。方法:①上肢:促進肩肘和前臂的自主運動訓練,手的屈伸抓握及放松訓練。②下肢:起立動作訓練,各關節的分離運動訓練,立位穩定性訓練。③坐位平衡訓練。(4)BrunnstromⅤ期:原則:強化多種運動模式組合的選擇性運動。方法:①鞏固肩部功能,增強肘及前臂的訓練,強化手的練習。②立位平衡訓練。③下肢:立位下肢分離運動訓練,步行訓練。④ADL訓練。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能夠單獨行走、語言清晰、完全自理。有效:癥狀有明顯好轉,生活基本自理。無效:癥狀基本沒有得到改善。
結果:60例患者,35例痊愈,25例有效。治愈率58.3%,有效率41.7% 。針灸配合運動療法對中風后遺癥有明顯療效。
中風后遺癥指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后出現的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語言不利、二便失禁、關節功能障礙等癥狀。屬于中醫“偏枯”、“大厥”、“薄厥”、“痱風”范疇。本病病因病機為“痰”、“虛”、“瘀”等三者相兼為患,互相影響,屬于本虛標實之證。臟腑功能、氣血瘀阻為標;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為本。從整體上講不論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都存在著血行不暢的病理過程,是由于中風之后氣虛血瘀,脈絡瘀阻,風痰阻絡,或肝腎俱虧,精血不足,筋骨失養而致后遺癥纏綿難愈或并發其他疾病,而氣血瘀阻是中風病標中之本,針灸辨證取任督二脈和五臟俞募穴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正是治療中風病的根本大法,針灸治療的同時配合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法,包括肢體的被動運動、主動運動和抗阻運動,每個不同的階段對應不同的康復手法,給患者既減輕了痛苦,又減輕了經濟負擔。
我們強調針灸和運動療法并重,既能加強對患者肢體刺激量,又從不同的角度對肢體功能進行調整,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廣大患者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