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國 張立欣
(河北省撫寧縣中醫院,066300)
消化性潰瘍為臨床常見病。近年來筆者采用自擬潰瘍散共治療46例該病患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46例均為門診患者,經胃鏡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5歲;病程最長10年,最短20天;十二指腸潰瘍28例,胃潰瘍15例,復合性潰瘍3例。
診斷標準:①臨床上以上腹部疼痛、痞悶、噯氣、吐酸、嘈雜、惡心為主要表現。②纖維胃鏡證實為活動性消化性潰瘍。
中醫辨證分型:①脾胃虛寒型:癥見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納差,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弱遲緩。②肝氣犯胃型:癥見胃脘脹痛,攻竄脅肋,噯氣頻頻,大便不暢,遇怒痛劇,苔多薄白,脈弦。③肝胃郁熱型:胃脘灼痛,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④胃陰虧損型:胃痛隱隱,口燥咽干,大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⑤瘀血停滯型:胃脘疼痛而拒按,或痛如針刺,食后痛甚,舌質紫暗,脈澀。
潰瘍散方:烏賊骨60g,白及60g,浙貝母20g,生甘草20g,元胡20g,枯礬20g,三七粉20g。脾胃虛寒型加干姜30g,吳茱萸20g;肝氣犯胃型加香附20g,枳殼20g;肝胃郁熱型加牡丹皮30g,梔子20g;胃陰虧損型加沙參30g,麥門冬30g;瘀血停滯型加當歸30g,桃仁30g。上藥共為細末,每次10g,每日2次,早晚溫開水沖服。2劑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其他藥物。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纖維胃鏡檢查潰瘍面愈合者38例,占82.6%;好轉:臨床癥狀緩解,纖維胃鏡檢查潰瘍面較前變小者8例,占17.4%;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纖維胃鏡檢查潰瘍面較前未變小者。總有效率100%。
患者,男,35歲,2002年11月就診。患者2個月前出現上腹部陣發性疼痛,痛時攻竄左肋,生氣后加劇,噯氣,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沉弦。胃鏡提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中醫診斷為胃痛,肝氣犯胃型。按上方取2劑為末,每服10g,每日2次。服完后復查,各種癥狀消失。纖維胃鏡檢查潰瘍面愈合,水腫消退。
消化性潰瘍屬中醫“胃痛”范疇,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熟水谷,寒邪客胃,飲食所傷,肝氣犯胃,以及素體脾胃虛弱等原因都能引起胃受納腐熟功能失調,胃失和降,氣機受阻而發生疼痛。本病治療應以理氣和胃止痛為主,再審證求因,辨證施治。如脾胃虛寒者兼溫胃健脾;肝氣犯胃者兼疏肝理氣;肝胃郁熱者兼疏肝瀉熱和胃;胃陰虧虛者兼養陰益胃;瘀血停滯者兼活血化瘀。方中烏賊骨收斂制酸止血;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浙貝母消腫散結;生甘草緩急止痛;元胡行氣止痛;枯礬收斂止血;三七止血化瘀止痛。諸藥合用,達行氣和胃止痛之效。實為治潰瘍之良藥。干姜溫中回陽,吳茱萸溫中止痛止嘔,用之可使胃溫脾健;香附疏肝理氣,枳殼行氣消痞,用之可使脾氣調達;牡丹皮清熱涼血,梔子涼血止血,用之可有效解除肝胃之熱;沙參、麥門冬養陰益胃生津,正適于胃陰虧損者;當歸活血止痛,桃仁活血化瘀,用之可使痛止瘀消。以上諸藥采用散劑,服用方便,療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