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鶴 張金素 李梅玲
(河南省鶴壁市中醫院,458030)
冠心病心絞痛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或痙攣,從而導致心肌急劇而短暫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2008年6月~2010年6月對我院收治的62例心絞痛患者采用活血化瘀結合“五臟”辨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冠心病心絞痛62例,均以發作性胸痛為主要表現,符合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為標準,西醫診斷以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WHO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報告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2]為標準。入選病例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者。其中治療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58~81歲,平均71.6歲;病程最長27年,最短2年;伴高血壓11例,糖尿病8例,心律失常5例。對照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齡62~78歲,平均68.4歲;病程最長25年,最短1年;伴高血壓15例,糖尿病6例,心律失常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癥狀、心電圖、合并癥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治療組提前3天停用其他硝酸鹽制劑和活血化瘀中藥,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原用藥不變。用 “五臟”辨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活血化瘀湯方劑如下:丹參20g,川芎12g,三七粉3g(沖服),元胡10g,生黃芪30g,水蛭10g,炙甘草10g。
對照組采用消心痛、美托洛爾、阿司匹林、恬爾心治療。
根據“五臟”理論辨證分型:
1.痰濁阻滯,肺氣郁閉。
主癥:胸中憋悶,心痛陣作,伴咳嗽喘促,吐痰自黏,納少便秘,舌暗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療方法:肅肺化痰,調氣行血。
方藥:如瓜蔞薤白半夏湯、蘇子降氣湯、瀉白散等結合活血化瘀湯加減。
討論:心肺同居胸中,肺主氣而心主血,氣血相貫,心肺相關,“心痛徹背”每與“喘息咳唾”并見,《靈樞·本臟》篇更有“肺大……則善病胸痹”之言。痰濁阻滯,郁閉肺氣,胸中氣機壅塞,胸陽痹阻,心血亦常瘀阻致心痛陣作。
2.脾虛濕阻,清陽不升。
主癥:心前區憋悶疼痛,伴脘腹脹滿,嘔惡納呆,大便泄瀉等脾經癥狀。
治療方法:益氣健脾,化濕升陽。
方藥:方用歸脾湯、補中益氣湯、苓桂術甘湯、參苓白術散等結合活血化瘀湯加減。
討論:足太陰脾之經脈,屬脾絡胃,“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病氣血生化乏源,無以奉心化赤,心失榮養,或脾失健運,濕濁中生,循經上逆胸中,痹阻胸陽,均可致胸悶心痛。
3.肝氣郁結,氣滯血瘀。
主癥:胸痛陣作,胸中憋悶,伴心煩易怒,多夢易醒,口苦目眩等肝經癥狀。
治療方法:疏肝解郁,清肝安神。
方藥:用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湯、酸棗仁湯合四物湯結合活血化瘀湯加減。
討論:心主血脈,肝主藏血條達氣機。明代《薛氏醫案·求臟病》云:“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強調肝氣失調可致心病。如肝氣郁結,氣機失暢,氣滯血凝,心脈瘀阻,可致胸悶心痛。
4.腎中陰陽不足,心腎不交或心陽失助。
主癥:胸悶胸痛,形寒肢冷,大便溏瀉,腰膝酸軟,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緩無力;或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心悸失眠等腎陽虛或腎陰虛的癥狀。
治療方法:扶陽填精,交通心腎。
方藥:用腎氣丸、右歸丸、黃連阿膠湯、六味地黃丸、左歸飲等結合活血化瘀湯加減。
討論:心居上焦,屬陽主火;腎居下焦,屬陰主水;心火下潛,以溫腎陽,腎水上濟,以資心陰,共奏陰陽協調,水火相濟之功。且腎中真火又名元陽,元陽溫煦可助心陽,故腎病也常引起心痛證發作。《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腎病者……虛則胸中痛。”若腎中元陽不足,則心陽失助亦隨之而衰。心陽不振,心脈瘀滯,胸痛發作。
中醫療效標準: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硝酸甘油用量減少80%以上;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基本無改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以下。
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電圖恢復至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治療后ST段的降低回升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的T波變淺或T波由平坦變直,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者;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
臨床癥狀緩解情況比較:治療組31例,顯效23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3%;對照組31例,顯效12例,有效9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67.7%。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有顯著性差異。
心電圖療效比較:治療組31例,顯效19例,有效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7.1%;對照組31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64.5%。兩組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1),有顯著性差異。
毒副作用:治療組無1例出現明顯毒副作用。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一種類型,是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綜合征。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心前區壓榨性疼痛,可放射到左上臂內側等部位,呈反復發作性,常伴有心悸、氣短、自汗,甚則喘息不得臥。胸悶、胸痛一般幾秒到幾十分鐘可緩解。屬中醫學“胸痹”范疇。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稱。其病位在心,與肺、肝、脾、腎諸臟的盛衰有關。《難經·六十難》關于“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之說,深刻地闡明了胸痹的發病關鍵。《靈樞·厥病》篇所載肝心痛、腎心痛、肺心痛、脾心痛等病名,精確地反映出心痛證雖然病位在心,但往往由于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影響于心,故臨證時常依據臟腑相關的理論,通過調整其他臟腑功能而達到治療心痛的目的。中醫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應本著五臟皆有心痛,不可見心之痛一味治心。筆者認為,既要重視心臟本臟氣血陰陽的病理改變,注意其本虛標實的發病特點,又應重視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對心絞痛發病的影響,伏其所主,審因施治,才能發揮中醫辨證論治之特長,提高臨床療效。“五臟”辨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可增加冠脈血流量,抗凝溶栓,改善心肌供血,增加供氧,強心利尿等,從而使患者癥狀改善。本資料對31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 “五臟”辨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優于西藥治療,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86.
[2]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及世界衛生組織臨床命名標準化聯合專題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81,9(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