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世煒
(甘肅省莊浪縣中醫醫院,744600)
《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天人相應”是中醫學的理論核心之一,也就是人體通過臟腑的生理功能(三陰三陽)與天時的六氣分別配合,把人體與自然結合為內外協調的統一有機整體。正是這一生物鐘現象所提出中醫學辨證論治的體系和治療疾病的原則。筆者根據這一理論治愈腰痛癥患者一例,敘述如下。
患者,男,44歲。腰痛每于半夜發作,白晝其病若失,已延5年,經多方醫治無效,前來就診。檢查:腰部外觀無異常,雙腎區無叩擊痛,雙腎彩超無異常,X線片示腰椎無異常,尿檢、腎功能均正常。脈沉細弦。蓋五更為肝木司令,腰為腎之府,由于風氣內通肝腎,所以值時而痛。擬獨活寄生湯加柴胡,肝腎同治,以蠲其痛。
方藥如下:獨活6g,桑寄生12g,秦艽12g,防風6g,細辛3g,當歸12g,炒赤芍9g,懷牛膝12g,杜仲10g,熟地黃10g,桂枝6g,柴胡6g。涼水煎服每日1劑,共服7劑。復診自述服藥5劑,半夜腰痛已止。
腰痛一證,《證治準繩》謂:“有風、有寒、有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可概證治之要。然臨床上常見一種腰痛,每于午夜之后始作,尤以五更更甚。輾轉床笫,痛苦不堪,而晨起活動之后,其痛漸緩。方書迄未載錄。民間俗稱勤勞病。此病按常法論治,雖施以文伯之針、鮑姑之艾、按摩敷貼,難以奏效。余思良久,復讀經文,根據天人相應學說試治,不料病去痛止。
中醫強調人的整體性及陰陽平衡關系,注重“天人相應”,并認為“平衡相應”是相對的動態平衡過程,所謂虛實乃是人體氣血、陰陽臟腑、形神等機能偏頗所引起的整體性變化。人與天地相應,因此人體疾病常常是由于氣候偏勝而致人體偏勝的結果。由于氣候與物候密切相關,因此不同氣候變化下生長的食物和藥物也各具有性味上的偏勝。同時,從六氣勝復自調的規律中也就演化出對六病的治療原則,利用藥物或食物之偏來矯正人氣之偏,以復其平。所謂《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然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所以陰陽是天地變化的常道,人要與天地相應,故應法于陰陽,始于陰陽。
誠然,“天人相應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產生的中醫學,它在病理、診斷及治療方面都有自身固有的特色,它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就腰痛一證而言,子時后陰盡陽生,五更氣交丑寅,適風木司令,乃肝膽生氣不足,陽氣無由宣達,風邪乘隙內舍肝腎,以致當其經氣交更之時,陰陽不相順接,腎虛戀邪,故腰際痛楚,肝郁不伸,則五更特甚。所謂:“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夜半陽氣入臟。”天人相應學說以為人體陰陽氣血隨經絡運行不息,營衛之氣始于太陰而終于足厥陰,晝夜各隨值時,循接如環無端。誠如《靈樞·經脈》篇所謂:“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故演繹經旨,以常達變,及緩用獨活寄生湯加柴胡一味,以補腎蠲痹。方中參入疏肝升陽之品,俾經氣暢達,補中求通,治五更腰痛之沉疴痼疾,藥后應于告瘥。若舍去柴胡,則效差。
中醫學核心是陰陽五行運動發展的總規律,配合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以及病理變化聯系起來,結合“平脈辨證”實踐于臨床。《內經》認為:“人以天地之生氣,四時之法成”,誠然說明了“天人相應”是化生萬物的根源所在。所以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就是這個道理。
再從陰陽配合經絡臟腑看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靈樞·經脈》篇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起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由肝又注于肺而循環不息。古人認為,天有六氣,人亦具有無形的六氣,故以三陰三陽配合經脈。人身三陰三陽之氣,生于臟腑,從經脈外達肌表,而與天的六氣相感應。從“天食人以五氣”來說,除肺主呼吸起主要作用外,經脈亦有著相應功能。《內經》強調:“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經絡學說亦是中醫學的特點之一,它和陰陽五行、臟象及營衛氣血等學說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靈樞·經脈》篇說:“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可見經絡學說不但是中醫生理、病理基礎,而且是診斷治療的依據,所以有“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的說法。
《靈樞·本臟》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唐容川說:“經脈者,臟腑氣化之路徑也,故既知氣化,又須知經脈行止之地。”可見經脈在人體的生理活動過程就是氣化過程。理解中醫學的氣化,必須對“氣”的概念要有個正確的認識。《靈樞·決生》篇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說明氣是物質,即物體能自然流動散布就叫氣化。人體血氣的變化運行,津液的變化敷布,稱之為氣化功能。他如病理的“陽盛則熱,陰盛則寒”,藥物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治療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就是氣化的作用。
經脈的生理是基于臟腑的生理活動體現出來的。經脈如果離開臟腑,就成了無本之木,則無生理可言。正如薛生白說:“臟腑者,經絡之根本,經絡者,臟腑之枝葉。”臟腑的生理功能雖具各自不同特點,但彼此之間相互資助、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是通過經絡相貫而把臟腑彼此之間的生理功能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靈樞·臟腑病形》篇說:“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需要說明的一點,既然“經絡相貫,如環無端”,為什么又說“始于肺,起于中焦”呢?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必需明確。《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官修明,聲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藏于心肺,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從而說明十二經脈始于肺,起于中焦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古人“天人相應”思想產生的客觀依據。不但臟腑之間通過經脈的絡屬而聯結成一個內在的整體,而且臟腑與體表組織之間通過經脈而聯結成一個表里統一體。《靈樞·海論》說:“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張隱庵說:“皮膚與經脈相通,而內屬于臟腑。”通過臟腑經脈的生理功能(三陰三陽),外與天時的六氣分別配合,把人體與自然又結合為內外協調的統一。所以“天人相應”整體觀的思想是中醫學的理論核心。正是這種思想指導下創立了辨證論治的體系。
上述僅是個人粗淺的認識和臨床體會,錯誤之處,懇請諸師同道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