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維 任憲石 魏洪力
吉林省長春市中醫院骨傷科,吉林 長春 130031
于乃博主任醫師,生于1956年,從事中醫骨傷科臨床與科研工作近30年,對中醫骨傷科疾病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在骨折圍手術期的中醫干預方面,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指導思想。筆者常隨師抄方多年,收益頗深。
于老師強調嚴謹治學,以德統術。常常告誡弟子,“凡為大醫者,無不以嚴謹治醫而恪守醫德。從醫如同做人,要做一名良醫,首先要有良好的醫德。”于老師做到了在情感上熱愛中醫,他把自己的情感世界與中醫的興衰聯系在一起。為中醫之憂而憂,為中醫之樂而樂。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以醫院為家,把患者視為親人。正是緣于這樣的內在情感,于老師對病人不分貧富、地位高低,均一視同仁。即便是接診社會底層,文化素質不高的人,于老師仍是耐心為其查體、詢問病史、認真分析講解病情。有時需要重復講解數遍,但于老師依然很執著,正是源于這種執著,成就了他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通過患者的口口相傳,很多人慕名前來求治。
于老師常常告誡我們:中醫理論知識過于理論化缺乏可操作性,以往學習和臨床實踐過程證明,現行的教育體制及授學方式,限制了中醫的成長,學習中醫就如同盲子夜行,力氣花了不少,可取得的成效并不太理想。我國的中醫藥學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醫學體系,其多數內容多集中于經典及歷代醫家著作中。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醫在當時世界醫學史上是非常先進的,然而由于其傳承的局限性,使其發展緩慢,中醫隨時間的沉淀更加香醇,故在學習時需要探求本源,理解古代先賢的良苦用心,體會其組方用藥之法。于老師長期臨證,親筆書寫、總結了好幾本厚厚的經驗集,其中有用藥的體會,有對效方的分析,自己的治療體會,對古籍療法的評述,很是珍貴。但他卻毫無保留把它教給大家,輪流抄寫、學習,使大家從中收獲許多,辨證和組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于老師常說在中醫診療中,離不開認真思索和勤于讀書。由于近年來中醫界整理了大量醫學專著,其中融入了相當多的現代醫學知識,使中醫藥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想及時了解學術動態,必須經常讀書。讀書的方法一是溫習古籍,二是泛覽今書。四大經典著作要放在手邊,時刻翻閱。還要留心許多名醫著作叢書,這些叢書的內容豐富,異彩紛呈,是學習總結名醫經驗必不可少的文獻資料,需要認真閱讀。目前分科越來越細,我們應帶著問題而有重點地精讀細研,養成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
手術是骨傷科治療骨折的重要手段,但是單憑手術操作有時并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一般骨折在西醫院治療,礙于其理論體系及治療方式所限,術后只能予簡單的預防感染、支持療法等,基本靠患者自身來修復創傷及手術帶來的身體損害。中醫因為有別于現代醫學的理論體系及藥物方面的經驗,在手術前后提高療效、增加恢復速度方面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圍術期的時限并無統一限定,不同病人、不同的病情會有很大差別。無其他器官復合傷的閉合性骨折,其圍手術期在1周左右,經過中醫干預后,在減輕水腫、疼痛及排便方面獲得良好的效果。中醫認為在骨折后1~2周為本疾病的初期,圍手術期正好處于這個時期內,傷后骨斷筋傷,氣滯血瘀,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要治療原則,我科經多年觀察,患者受傷后,特別是術后易出現腫脹、疼痛及大便不正常的情況,而中醫治療可很好的解決此問題。
于老師強調術前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方,術后可進食后以“血府逐瘀湯”的基礎上合用“五味消毒飲”,均水煎服,100ml,日二次口服,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四診合參后隨證加減;水煎服,100m l,日二次口服,術后可進食后可即行少量多次口服,至排便后再每日二次口服。
骨折是骨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外傷造成骨折的同時也會使周圍軟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骨折后局部脈絡受損,氣血凝滯,阻塞經絡,血溢脈外,瘀血停留,氣血運行阻滯,引起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異常活動,畸形等;瘀血停留日久郁而化熱,煎熬津液,津液耗損而成燥,加之骨折后氣機不順,二者同時作用致使大便不暢;跌仆損傷后熱毒蘊結于內,引起血液錯經妄行,火毒內攻易出現紅、腫、疼痛、滲出等,骨折及手術后會有部分組織壞死,血液循環不暢,極易滋生細菌,引起感染。本科運用的“血府逐瘀湯”加“五味消毒飲”的治療方案便針對骨折后患者的病機所用,借“血府逐瘀湯”的活血化瘀,調暢氣機之功,加之“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之力,更好的應對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機體變化。“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本方由桃紅四物湯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 (柴胡、枳殼、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防純化瘀之傷正;四逆散疏理肝氣,使氣行則血行;加桔梗引藥上行;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脈。諸藥相合,構成理氣活血之劑。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傷正、疏肝理氣而不耗氣為特點,達到運氣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由于藥效峻猛,對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婦女妊娠、經期及產后失血過多者,應將“血府逐瘀湯”中的俊下藥物減量或去除,“五味消毒飲”出自《醫宗金鑒》,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組成,骨折初起,屬于局部病變,臟腑功能以及氣血津液均未受損,毋庸他顧;只須使用清熱解毒之品及時消除病因,即能控制病變。本方集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五種解毒力量頗強藥于一方,力能清熱解毒。因清熱解毒之力甚劇,故應考慮患者體質,必要時減少藥物用量。
中醫是經驗科學,離不開歷史傳承和實踐。5000年的中醫發展史,形成了眾多不同的門派,繁雜的典籍記載,凝結著先賢的心血。科學的整理和繼承前人經驗,探索古方的神奇功效,是一個艱巨而又神圣的任務。然而,醫海浩瀚、千頭萬緒,無一定之規可循,我們不得不感嘆:要達成功彼岸,唯有苦行一途。
于老師強調中醫骨傷科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是中醫界里和現代醫學重疊最多的一門學科。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時侯必須要結合現代解剖學知識。以往,中醫基于我國人民傳統的封建思想影響,使解剖學在我國5000年漫長的醫學發展史中,緩慢發展,盡管曾經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曾經達到過當時世界醫學史最先進水平,但到了近代,已經完全被現代解剖醫學所趕超。加之現代思想的廣泛普及,人民的日常知識多為現代知識,使現代醫學在人民的心中認同率極高。而中醫學盡管以其特有的神秘在人們心中留存,但因其言“傳身教、敝帚自珍”的傳承特點,使其思想的發展嚴重滯后于社會的發展。嚴酷的現實處境,要求我們在繼承傳統中醫的同時,必須和現代醫學對照,甚至驗證,這樣就更加淡化了人們對中醫的認同。俗話說:“信者為醫”,如果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還如何去追求其他。所以我認為中醫要發展,首先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可以通過普及傳統中醫思想知識,推廣回歸自然的人文屬性,重新喚起人民對綠色中醫的信心,成為了中醫發展的先決條件。中醫具有“綠色環保、自然和諧”的天然優勢,很容易會得到人們的認可。要做到這些,需要國人的共同努力。從藥材的種植、采集、炮制、包裝、運輸、保存、制劑、推廣等多方面著手,只有真的做好基礎工程,在結合高深的中醫理論應用,才可能重新換取人民的信任。理論再好,終究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會被認同,這也需要眾多的人投入這項工程。另外,當今世界,一切都在高速發展,以信息和科技為代表的現代文明已經全面融入現代醫療行業當中。中醫要發展,就不能排除現代文明。海納百川,乃成其大。
以上僅為筆者在臨床跟師學習過程中,對于乃博主任醫師學術經驗淺顯認識,于老師尚有很多臨床經驗需要我們進一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