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化冰 劉霞風 彭巍巍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醫院,河南 周口 466200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影響,眾多家庭當中都只有一個小孩,兒童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整個家庭的心。而由于兒童沒有完全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兒童患病時家屬成為其主要照料者。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我院從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對兒科住院患者的家屬進行心理狀況調查并實施護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現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中的兒科住院患者照料家屬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50例。其中實驗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3~52歲,平均 (28.1±4.2)歲;與患者關系:父親20例,母親18例,祖父母5例,外祖父母5例,其他2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3~53歲,平均 (29.3±4.0)歲;與患者關系:父親21例,母親17例,祖父母6例,外祖父母5例,其他1例。兩組家屬在年齡、性別、與患者關系、文化程度等情況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家屬采用常規護理措施,不針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護理。實驗組患者則采用針對患者心理狀態而制定的護理措施:(1)營造良好住院環境[1]。采用家庭化病房不知,并親切介紹病房負責護士,讓家屬對護理和病房放心與熟悉;(2)關懷照護護理。工作以患者為中心,護理工作均與家屬溝通并征求其意見,護士長要做到在患者入院時送上問候卡并每天至少一次到患者床邊進行慰問。 (3)健康教育[2]。向患者家屬發放健康宣教小冊子,介紹患者的常見多發病的家庭護理知識,讓家屬對患者治療有更多的知識;(4)告知費用使用情況[4]。護士應及時告知家屬所使用的費用情況,同時若患者家屬家庭經濟狀態有困難,則應與負責醫生合作,盡量降低醫療費用,從而減輕患者家屬的負擔。
1.3 療效判定 參考李鳳玲等的相關療效判定標準[4],采用關懷照護行為質量評價表與患兒家屬心理問題調查表對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價。
結果顯示,經過護理干預措施后,實驗組患者在焦慮和緊張、恐懼與缺乏安全感、懷疑與不信任、其他心理表現4個維度中均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家屬護理前后心理問題評定結果對比[n(%)]
趙秋玲等曾對兒科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5]:(1)陌生感。來到陌生的環境導致不習慣;(2)急于求成的心理。以為醫生能夠藥到病除,無法意識到疾病的治療是需要一定的過程;(3)盲目求醫的心理;(4)自責、憐愛的心理。患者家屬對于患者所帶來的痛苦感到內疚,甚至因此遷怒于醫護人員;(5)憂慮與煩惱。家屬正常的工作生活被打亂,患者常常忙于招架,從而產生各種不良心理情緒;(6)悲觀失望的心理。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屬由于治療時間長、支出較高,導致家屬對治療失去信心,產生悲觀心理。
有見及此,對兒科轉院患者家屬的護理特別是心理護理也是治療的重點之一。這對護士的要求較以往更高。護士要具有大方、寬容的態度,樸素高效的舉止,讓患者家屬信任與尊敬。經過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后,發現患者家屬的各種不良情緒都有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我們認為,對患者家屬心理需要有足夠了解,并對此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家屬的滿意度和護理工作的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提倡應用。
[1]屈凌.對兒科住院患兒親屬實施心理護理的體會[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1(3):102-103.
[2]向鳳玲.兒科住院患兒家屬心理需求調查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6):60-61.
[3]胡錦.兒科住院患兒家屬需求評估及護理干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6):180.
[4]李鳳玲.護理關懷照護行為緩解兒科患兒家屬心理問題的效果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9):61-63.
[5]趙秋玲,于俊風,孫文健,馮玉英.兒科病人家屬常見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8,16(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