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慶紅
近年來,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工程款的拖欠已從商事問題演變成為社會問題。我國《合同法》中專門設立了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以保護工程承包人合法權利。但是《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的比較原則,沒有對該權利的性質作出界定,也沒有對該權利的實現途徑以及行使該權利的條件作出具體規定,因此引起很多爭議。
《合同法》第286條規定的“優先受償權”是專指建設工程承包中,發包人與承包人為保證建設工程價款這一債權實現,由法律直接規定承包人對該建設價值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對該權利的性質爭議很大,關于建設工程價款是屬于不動產留置權、法定抵押權還是法定優先權,目前爭議很大。筆者認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在性質上應為法定優先權,這是由《合同法》第286條設立之目的所決定的。針對建設工程領域拖欠工程款嚴重情況,通過法律直接規定,對建設工程承包人的特定債權給予特別保護,切實保障建設承包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民商事特別法中的規定為建設工程承包人優先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6月20日發布的《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實際上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作為優先權以司法解釋的方式給予肯定。
并非建設工程發包人拖欠工程款,承包人就享有工程款優先受償權,承包人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方可行使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
第一,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主張的主體只能是建設工程合同的承包人,僅總承包人享有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分包人、轉承包人不能主張該優先權。
第二,承包人主張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標的范圍。(1)必須為承包人所完成的屬于發包人所有的建設工程及其土地使用權。(2)承包人主張優先受償權的建設工程,必須是已竣工且質量合格的建設工程,否則不發生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問題。(3)按照建設工程的性質,不能折價、拍賣的建設工程除外。
第三,承包人主張優先受償權的工程價款的范圍應以建設工程合同所應支付的價款為準。建設工程合同價款不僅包括施工者的勞務報酬(工人工資),還包括所墊付的材料款、機械費等實際支出的費用,如果發包人不支付工程款,就會導致承包人對工人工資不能按時支付,影響施工工人的生存權和社會安定。
第四,承包人主張優先受償權的時間。如果在期限內,發包人支付了價款,承包人只能按照合同約定,請求發包人承擔違約金或逾期支付的利息、賠償其他損失等違約責任。如果經承包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發包人仍然未支付工程價款,承包人才能與發包人就該工程折價或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該工程進行拍賣,所獲價款承包人優先受償。
第五,實現優先受償權的途徑。(1)承包人與發包人協議將該工程折價,也就是參照市場價格確定一定價款,把該工程的所有權由發包人轉移給承包人,從而使承包人實現債權。(2)若承包人與發包人達不成協議,可采取拍賣方式。承包人只能申請人民法院將該工程予以拍賣,所獲價款承包人優先受償。
建設工程優先受償權與其他權利沖突時,由于《合同法》第286條沒有規定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發生沖突時的效力順序,從而在此問題上產生了爭議及處理方式的不一致,影響法律的統一執行。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與抵押權競合時的效力順序,優先權與抵押權均為擔保物權,根據物權的優先效力,應該有兩種情況:(1)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性,法定優先權既為一種物權,理應優先于無擔保之債權。(2)物權間的優先效力:優先權與抵押權沖突時,由于我國不動產抵押如未登記,則無效,所以不存在物權間的效力順序;優先權與抵押權沖突時,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所擔保之債權為新建、保存或增益標的物之價值,其性質屬于費用性擔保物權,應優先于抵押權等融資性擔保物權,這也是設立優先權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