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去年10月20日,卡扎菲在其家鄉也是他最后的據點蘇爾特被捕并死亡,結束了這個獨裁者變化無常的一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之前數日,他還自詡住在數百萬利比亞人民的心里。
與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的情景頗為相似。卡扎菲之死在某種程度上消除了國際石油市場在后卡扎菲時代的種種疑慮,至少增加了對利比亞石油產出迅速恢復的美好預期。外界此前曾有過擔心,即由于卡扎菲在逃,他的追隨者可能發動一場和伊拉克類似的針對石油基礎設施的叛亂。這可能令外界期待已久的石油產出恢復正常再拖延一段時間。
這種擔心未免多余。《石油戰爭》一書作者恩道爾認為控制石油是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目的。油價不會因為卡扎菲最后據點蘇爾特的陷落而受到影響,利比亞的石油生產也早在去年9月卡扎菲被趕出的黎波里時就已重新開始了。盡管如此,為了控制風險,許多戰前活躍在利比亞的外國石油公司在內戰結束前一直不愿意恢復在利的生產。
現在到了亮底牌的時候了。反對派控制的利比亞阿拉伯灣石油公司發言人阿卜杜勒·賈里里·馬尤夫近期表示,在利比亞石油資源重新分配問題上,最大受益者將是北約成員國。
在利比亞戰爭中打頭陣的法國當然想拿到頭牌。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會見了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有消息稱,法國將憑借曾積極主導北約空襲一事,爭取利比亞原油開采優先權。法國道達爾集團也要求本國政府積極爭取利比亞油田開采權。
意大利外長弗拉蒂尼也表示:“意大利石油公司埃尼集團的技術人員已前往利比亞東部,重新開始生產石油。”但隨后埃尼集團否認了這一消息。此外,英國石油公司等歐洲能源企業,也向本國政府表達了自身的強烈愿望。有消息稱,卡塔爾也會憑借在對卡扎菲軍隊空襲中的角色為跳板,進軍利比亞當地的石油市場。
美國自然不會坐失良機。它的傳統套路是引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控制具體國家的基金,迫使石油公司私有化,這樣就可以達到直接對石油進行控制的目的。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也在卡扎菲被擊斃次日宣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將在未來幾周內重返利比亞。
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的分析師說,今年底之前,利比亞石油日產量應該會升至60萬桶左右,不過要恢復到戰前水平仍障礙重重。他們指出,西方石油公司從利比亞撤走員工時緊急關閉油田的做法可能導致油層壓力下降,而調整壓力可能比較費時。
此外,巴克萊資本說,反對派陣營里的分歧可能會破壞組建一個有凝聚力的臨時政府的努力。利比亞代總理加布里勒(Mahmoud Jibril)和反對派聯合組織當中的伊斯蘭教徒之間出現了裂痕。這些都讓后卡扎菲時代充滿了變數。
不過,即便無法預測誰能填補后卡扎菲時代的權力真空,但利比亞的新領導人有機會利用龐大的石油資源,改造這個國家,將一個麻煩制造者,變成北非安全弧的重要一環。然而,利比亞能不能從此太平,國際石油市場能不能由此得益,眼下還處在美好愿景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