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名地下“驢友”,穿越在數億年前恐龍時期的地下迷宮。地球的表面沒有他的風景,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與他無關,只有那單色的曲線匯集成的地震記錄,對他來說才是如此的波瀾壯闊。
他就是2011年度集團公司“閔恩澤青年科技人才獎”獲得者,華東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隊物探研究所副所長魏冰。一名年輕的物探技術工作者,憑著對石油物探事業的熱愛和執著,用10年艱辛的腳步為3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構造插上了勘探者的“標簽”,并持之以恒地追蹤在地震波的峰谷浪尖上……
野外勘探的生活是緊張枯燥的,當城市里的人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享受在花前月下或燈紅酒綠時,魏冰和他的同事正在檢查當天的地震記錄,準備第二天的施工方案。在魏冰的生活中,沒有常人的白天與黑夜,只有地震剖面上那些跳躍的黑色的地震曲線,他始終都在搜尋著下一步施工亟待創新的方法與技術。
在2010年度江蘇省海安凹陷曲塘次凹三維地震采集項目施工中,為了獲得城區資料,魏冰白天外出踏勘,夜間思考探索,編寫了城區井震聯合施工設計方案。由于城區建筑物密集,測線極難布設,他又帶領測量人員歷時一周,完成對整個城區的地毯式調查,搞清每條道路、每個胡同的坐標方位,在此基礎上完成特殊地震施工方案設計。在方案設計中,他創新性地采用“投影法”進行測量放樣,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降低共中心反射點的離散度,為保證成像效果打下了基礎。該項技術在后來的各類蘇北城區施工中,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成為六物大隊蘇北地區高質量施工的一把“利劍”。
2011年度下揚子地區黃橋三維地震資料采集項目,是下揚子地區攻關項目,由于黃橋地區屬于典型的低信噪比資料區,多年攻關均未有實質性突破。時任技術負責的魏冰對以往老資料進行了系統收集和充分研究,明確了影響該區資料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流沙發育。針對這一難題,他全身心投入攻堅克難中,帶領技術攻關小組日夜進行資料的研究和對比,通過大量的試驗和分析,找到古河道及表層結構突變區域接收信息特點,從而提前鎖定古河道走向,并采取針對性方案,提高了該區域單炮記錄的質量和黃橋地區整體資料品質,引起集團公司勘探專家們的高度關注。
“做的項目越多,越是覺得欠缺的太多”。魏冰始終這樣認為。在同事眼中他是謙虛好學的。工作之余,他除了擠出時間豐富專業知識外,還自學了英語、高等數學等與工作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為他更廣泛地涉獵專業知識打下了扎實基礎。
2010年初,兼任六物647隊團支部書記的魏冰,把目光瞄上了在職地質碩士研究生這一目標,并和分隊另外5名技術人員組建了“考研小組”,經常一起學習和討論。2010年夏天,魏冰率領大家從山西和順工區出發趕赴山東全國在職碩士入學考場。2010年秋,考研成績下發后,647隊“考研小組”組員全部通過入學考試,順利成為中國石油大學在職研究生。六物大隊入學的7名技術人員中647隊就占了6人。
2003年初夏,魏冰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勘探專業,進入華東石油局第六物探大隊野外隊工作,同年被選派到印尼參加國際勘探項目施工,這一去就是1年。長年駐扎在熱帶原始森林,燥熱的氣候和艱苦的生活讓他異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是啊,曾經4年的求學生涯讓他遠離父母,本以為畢業后能補償那4年缺失的時光,但事業的需要依然讓他難以如愿。2004年歸國后不久,魏冰第一時間奔赴老家。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已被確診為癌癥,這讓魏冰侍親的想法更為堅定。但當時企業正處于大發展時期,各個項目都急需技術人才,魏冰權衡再三,痛苦地將母親托付給已嫁為人妻的姐姐,毅然踏上了為國找油的征程。此后,他長年奔波在野外一線,唯有遠方的電話寄托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2005年,母親病情惡化,魏冰聞訊后,星夜兼程趕到母親的病榻前。始終期盼著兒孫繞膝的母親臨終時,見到的還是形單影只的兒子。母親帶著深深的遺憾去了,痛失至親的魏冰不得不把年邁的父親又一次托付給姐姐一家照顧,自己毅然堅守在四處漂泊的野外勘探技術崗位上。3年后,魏冰與長年通過電話互訴衷腸的戀人喜結良緣。2010年,女兒魏怡降生,他第一時間抱著滿月后的孩子跪在母親的墓前,敬上了一個游子遲到的“孝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近年來,魏冰先后獲得了第六物探大隊“技術能手”、華東石油局“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在東北探區“四五家子—八屋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項目中,他通過精心設計使三維地震與3DVSP測井工作同步采集,提高了采集效果并節約了成本,十屋斷陷石油勘探項目被評為2008~2009年度中國石化油氣重大發現獎三等獎。他參與編寫的《現代管理方法在老油區高精度三維地震勘探中的應用》論文,獲中國石化企業管理協會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三等獎。此外,他主持或參與的多個施工總結報告被局、分公司評為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