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瀾
湖北省浠水縣人民醫院,湖北 浠水 438200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我國傳統醫學對糖尿病已有認識,屬“消渴”癥的范疇,早在公元前2世紀,《黃帝內經》已有論述[1]。此病癥到目前為止是一種不能根治,但可以良好控制的疾病。必須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正確運用好三類基本療法,包括飲食、運動、降糖藥物在內的綜合療法。中醫藥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已有近50年的歷史[2],本文將對如何選擇中成藥治療糖尿病進行簡要述評。
按中醫理論,“消渴”的病因大多數是由于素體陰虛,長期過食肥甘厚味,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耗津而成。常因情志失調、勞累過度、外感六淫而誘發。病機主要在于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
中藥治療應分清病變的側重部位為上焦、中焦還是下焦而分別施治。
2.1 以肺熱熾盛為主的上消證 癥見以煩渴多飲、口干舌燥為主,兼有尿頻量多、舌質紅、脈數等,應選用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的藥物。由葛根、天花粉、黃芪、生地、玉米須、南味子、山藥、優降糖等組成的“消渴丸”,可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值得注意的是,“消渴丸”不是一個純中藥制劑,其中含有降糖作用強而持久的西藥優降糖,故必須從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情況,逐步精細調節用藥量;如肝、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均不宜用;由于其容易造成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也須慎用;“消渴丸”特別適用于非肥胖、尚存部分胰島功能的青壯年Ⅱ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選用由花粉、人參、生黃芪、葛根、麥冬、茯苓、烏梅、甘草、五味子等組成的“玉泉丸”。
2.2 以胃熱熾盛為主的中消證 癥見以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等,應選用由牛黃、黃芩、黃柏、桅子、大黃、積實、生石膏、冰片、菊花、連翹、玄參、麥冬、甘草等組成的“牛黃清胃片”,以清瀉胃火。因多味藥性大苦大寒,孕婦忌服,年老體弱者慎用。也可選用由黃連、石膏、黃芩、桅子、黃柏、地黃、丹皮、赤芍、連翹、知母、天花粉、玄參、甘草等組成的“清胃黃連丸”。
2.3 以腎陰虧虛為主的下消證 癥見小便頻數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干舌燥、舌紅、脈細數等,應選用由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組成的“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再合以“消渴丸”以滋陰生津。
2.4 陰陽兩虛證 癥見小便頻數、混濁如膏、面色黧黑、耳輪焦干、腰膝酸、形寒怕冷、陽痿、脈沉細無力等,應選用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肉桂、附子而成的“金匾腎氣丸”,以滋陰壯陽。
2.5 兼癥 兼有視物不清者,選用以石斛、羚羊角、枸杞子、決明子、黃連等組成的“石斛夜光丸”,以滋陰補腎,清肝明目;兼有癰疽瘡毒的可選用由天花粉、黃柏、大黃、天南星、白芷、蒼術等組成的“金黃散”外敷,以清熱解毒,排膿,消腫止痛,散結化癖;兼有手足麻木的,應選用由天麻、杜仲、牛膝、當歸、羌活、生地等組成的“天麻丸”,以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中醫治療糖尿病,應揚長避短選擇好適應證。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藥絕對沒有西藥快,但它注重整體調控,在改善癥狀等方面明顯優于西醫。適合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經并發癥者[3]。一些血糖波動較大,病狀較嚴重的糖尿病患者,恰當的選用中藥治療后,常常能使病狀明顯緩解,血糖平穩控制。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2]李洪皎,仝小林.中成藥治療糖尿病[J].中國藥物經濟學,2007,04:85.
[3]向紅丁.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診斷分型及防治原則[J].繼續醫學教育,2005,19(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