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輝
四川省瀘縣人民醫院中醫婦科,四川 瀘縣 646106
經行感冒又名“觸經感冒”,最早見于明代岳甫嘉的《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女科》:“婦人遇行經時,身骨疼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熱,頭疼目眩,此乃觸經感冒”。凡每值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感冒癥狀,經后逐漸緩解者,稱“經行感冒”。筆者從2001年以來,運用四物湯加味方治療經行感冒66例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到如下。
1.1 一般資料 66例均來自我科門診病人,年齡為18~42歲,平均年齡為30.2歲,病程3個月至2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李祥云[1]主編的《實用婦科中西醫診斷治療學》及張玉珍[2]主編的《中醫婦科學》制定:①多有慢性鼻炎、鼻竇炎及慢性咽喉炎等病史。②經行之際有外感表證,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風寒或發熱等癥狀為主,諸證持續3~7天,隨經凈而漸愈,反復發作2個月經周期以上。嚴重的經行感冒可伴咽喉癢痛,聲嘶,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癥狀。③體格檢查:體溫正常,繼發細菌感染者可升高,一般不超過38℃ ;心率正常或偏快,一般每分鐘80~100次左右;呼吸平穩或稍快;鼻腔黏膜充血水腫,咽喉部充血或濾泡增生。④實驗室檢查:中性粒細胞正常或減少,繼發細菌感染者可有增高;內分泌測定,多為雌激素升高,孕激素水平偏低。⑤婦科檢查:盆腔生殖器官正常。⑥排除內科的感冒及經行頭痛、經行身痛等疾病。
方藥組成:四物湯加味方為基礎方:當歸15g,熟地15g,川芎6g,白芍10g,黃芪15g,荊芥10g,防風10g,柴胡15g,葛根15g。隨證加減: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痛,鼻塞流清涕,咽喉癢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辨證屬風寒者,加白芷10g,桂枝10g;癥見發熱身痛,微惡風,頭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舌紅苔黃,脈浮數,屬風熱證者,加銀花15g,連翹12g,杏仁10g,桔梗12g;若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欲嘔,頭暈目眩,默默不欲飲食,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數,證屬邪入少陽者,加黃芩12g,半夏10g,生姜10g。其煎服法:于經行感冒開始之際服用,至經凈后停服,水煎服,一日一劑,分3次服。連服3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并注意經期前后和經期慎起居,避風寒及飲食清淡營養,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1療程后停藥并隨訪3個月,判斷療效。
3.1 療效標準 依據劉敏如、譚萬信[3]主編的《中醫婦產科學》制定:治愈:外感諸癥全部消除,停藥后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外感癥狀全部消除,停藥后屆經期時有復發,但是癥狀明顯輕于既往;有效:外感諸癥有明顯改善,停藥后易復發;無效:癥狀未見改善,停藥后屆期復發如初。
周某,女,32歲。平素患有過敏性鼻炎病史。患者月經初潮14歲,經色經量正常,23歲結婚,孕5產2流1,半年前因自然流產行清宮術后,每遇行經之期,就伴頭身疼痛,噴嚏,鼻塞流涕,微惡風寒,自行服用感冒藥后癥狀可緩解。但5個月來,每逢行經之際,上述癥狀復發,經凈之后上述癥狀漸消失,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遂來診。此次正值經期第1天,癥見寒熱往來,胸脅脹悶,頭暈目眩,咽干,心煩欲嘔,不欲飲食,鼻塞流清涕,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體格檢查:體溫37℃,心率89次/分,呼吸平穩,鼻腔粘膜及咽喉充血水腫,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7.26×109/L,紅細胞3.65×1012/L,中性粒細胞比例65.5%,內分泌測定,雌激素偏高,孕激素稍低。婦科檢查:盆腔及生殖器官正常。診斷經行感冒,辨證屬邪入少陽,治以養血活血、和解表里,方用四物湯加味方加減:當歸15g,熟地15g,川芎6g,白芍10g,黃芪15g,荊芥10g,防風10g,柴胡15g,葛根15g,黃芩15g,半夏10g,生姜10g,蘆根10g。水煎服,一日一劑。囑平時注意營養平衡,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抗病能力。治療一個療程后,停藥3個月隨訪,經行諸癥未再發作。
經行感冒在臨床并非少見,現代醫學認為該病與慢性鼻炎、鼻竇炎及慢性咽喉炎有關;經期由于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體內水鈉潴溜致使呼吸道黏膜水腫,引起鼻塞、流涕、咳嗽、咽喉腫痛等癥狀。筆者據臨床觀察及參考前賢論著,認為該病的病機特點為正虛邪戀,多由于稟賦不足或胎產、手術等耗傷正氣,肺脾氣虛,衛外不固;加之經行之時經血下注于胞宮,營衛化源不足而致腠理疏松,外邪乘虛而入出現感冒癥狀。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風者,百病之長也”,風為六淫之首,故本病以外感風邪為主,兼寒則為風寒證,夾熱則為風熱證;若外邪郁而不解,轉入少陽,則為少陽證。本病性質屬本虛標實,表里同病,故治療大法為扶正祛邪,表里同治。具體而言,扶正以養血益氣、調理沖任為主,祛邪以祛風解表或和解少陽為主,這與內科的普通感冒的治療有之不同之處。
四物湯出自《和劑局方》,是補血調經的基礎方。方中熟地滋陰養血,白芍養血和營,補益陰津。二藥滋陰養血,調補肝腎,為血虛而設;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并可祛風止痛,當歸活血養血,二藥既可增強熟地、白芍補血功效,又可防外邪致血行瘀滯。配伍黃芪益氣而固表,補氣以養血,以上五味配伍,補氣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因該病為正虛邪戀,陰血相對不足,雖有外邪,但解表不可發汗太過,正如《傷寒論》說:“亡血家不可發汗”。故選用辛而微溫的荊芥、防風祛風解表,柴胡、葛根發表透邪,解肌生津。以此構成扶正解表的基礎方,再隨證治之。外感風寒證加白芷、桂枝加強辛溫散寒之力,且含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意;風熱證者加銀花、連翹、杏仁、桔梗疏風清熱、宣肺止咳;證屬邪入少陽者,加黃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陽,和胃止嘔,含小柴胡湯之意。總之經行感冒不同于內科感冒,治療上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該病的病機特點為正虛邪戀,治療大法為扶正祛邪,表里同治;二是祛邪要依據風寒、風熱及邪入少陽的不同而辨證加減,且忌發汗太過。四物湯加味方正是遵循了以上兩點,所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李祥云.實用婦科中西醫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149-150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43-146.
[3]劉敏如,譚萬信.中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6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