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勝修 劉 辛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星湖門診部,廣西 南寧 530022
脊柱相關疾病內涵廣泛,《黃帝內經》中針灸學的理論基礎經絡系統與脊柱息息相關,內容豐富,目前針灸臨床治療脊柱相關疾病有零碎的報道,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理論與臨床嚴重脫節,本文擬從經絡理論和針灸干預脊柱相關疾病兩方面論述,現報告如下。
《素向·骨空論》: “督脈者,……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營”。“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貫脊、挾脊,與腦腎及周邊組織相連系;督脈疾病,以脊上督脈的穴位治療。
《靈樞·經脈》: “督脈之別,各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灌膂”。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疾病方面:“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囪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膀胱經,在頸脊腰部循行于脊柱的兩側,部分分支與督脈經重合,兩經的聯系非常緊密。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主腎所生病,脊股內后廉痛……。”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上出于柱骨之會上……”。柱骨即脊柱。
《靈樞·塞熱病》:“是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名曰目系……在項中兩筋之間,入腦,乃別于陰蹺陽蹺。……陽氣盛乃嗔目,陰氣盛則瞑目。”陰陽蹺脈與脊柱在頸項部有關聯。
《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至腘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素向·痿論》:“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銜,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靈樞·經筋脈》: “足少陽之筋,……其支者,……后者結于尻,……其病……前引髀,后引尻……。”尻指腰椎、骶椎。
《黃帝內經》對督脈、太陽經背俞穴相關疾病,更常用的治療方法是針灸療法,如《素向·骨空論》:“大風引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榆臂,齊肘正,灸脊中。”“腰痛不可以輕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脊中骨節督所轄。”“督脈生病,治在骨上”。《針灸甲乙經》對督脈各穴及足太陽經背俞穴相關疾病和施行針灸治療,均有詳細記載。后代醫家在此基礎上沿用并充實發展,積累了以針灸為主治療脊源性疾病的豐富經驗。
張家維[1]2009年6月診治一位16歲女孩。患者1年前并無明顯誘因出現雙目視物不清,以左側尤甚,漸而出現左則肢體自覺無力,偶伴背脊酸痹,倦怠乏力,寐差多夢,面色晄白,語音細微,舌淡尖紅、苔白,脈細緩。中醫診斷:痿證 (脾腎不足);西醫診斷;脊髓炎伴視神經炎。治療方法:①溫針灸:心俞/脾俞、膈俞/厥陰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交替使用,留針30min;②穴位注射:人胎盤組織注射液4ml穴注,膈俞/肝俞、脾俞/腎俞,交替使用。一周2次。共治療20次,病勢趨愈,回家調養。隨訪半年未復發或加重。
王遵來[2]2005年7月診治一患者,男,39歲,中學教師。患者于2005年3月初無明顯誘因出現睡眠不佳,早醒、難以入睡,每晚只能睡3~4h,白天感到情緒低落、精神不足、疲乏無力。曾到綜合性醫院做過各種檢查,無陽性病變,服用安定 (地西泮)和較大劑量奮乃靜,效果不明顯。來院經過心理測定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為31分),診斷為抑郁癥,查雙側頸肩部肌肉緊張,頸椎C2~3,胸椎T6、7、9椎旁可觸及陽性點。在陽性點以指甲輕壓留痕,并以75%酒精局部消毒。取火針1枚,用酒精燈將針燒紅,迅速刺入選定的點內,隨即迅速出針,每個陽性點上可刺1~3針,1~2分深,施術完畢,如遇出血可加撥火罐。術后患者頓覺呼吸順暢,心情略為好轉。1次/1d,連續治療25d,失眠、情緒抑郁癥狀基本消失。屬患者避免情緒波動,配合體育鍛煉,隨訪1年,除有1次失眠小波動外,精神狀態一直較好。
王樓珍等[3]采用盤龍刺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失眠癥,在華佗夾脊穴常規皮膚消毒后,自T1~L5采用自上而下左右交替針刺的方法進行針刺,直刺0.5~1寸,運用捻轉法平補平瀉,以患者得氣為度,留針30min。如此針刺尤如一條長龍盤旋在脊背正中,即盤龍刺;再行王不留行籽耳穴貼壓療法。每日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上述療法治療失眠治愈率達34.9%,總有效率達90.5%。
孟建民等[4]以雙風池穴注射 (配液: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10mg,維生素B6100mg,復方丹參液4ml)6~8ml,5~7天1次,3~5次為1療程,治療頸性高血壓15例,頸性類冠心病5例,頸性心律失常4例,頸性眩暈6例,頸性耳鳴1例;骶腔注射 (配液:2%利多卡因5m l,地塞米松10mg,維生素B6100mg,維生素B12500微克,加鹽水至20ml)治療脊性頑固性便秘3例,脊性精索痛1例,結腸炎1例。結果治愈32例,治愈率96%,有效率100%。
張玉和等[5]依據CT、MRI、X線攝片,結合臨床體征,確定病變椎間隙,以病變椎間隙的后正中線至椎板外跡或小關節外緣、小關節間隙的橫向距離,用碳素筆在皮膚上作標記。皮膚常規消毒后,醫者采用夾持進針法迅速將0.45mm×75mm毫針垂直刺入標記點皮下,然后緩慢進針,至患者突發觸電感,稍提針尖,留針20min。配合環跳、陽陵泉、昆侖、殷門、承山穴。隔天治療1次。治療15次(1個月),后進行療效評定。結果總優良率為93.3%,說明該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對治愈時間達5年的患者隨機隨訪了5例,均無復發。
熊飆等[6]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在病變部位觸按,尋找壓痛點,結合X線片、CT片,選取相對應的3對頸夾脊穴,穴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3寸長針垂直進針,進皮后,雙手持針,緩慢推進,視患者的胖瘦,進針1.5~2寸。當患者出現酸脹重麻得氣感后,即施以提插捻轉手法,使針感向病變部位傳導放射。其余配穴用30號1.5寸毫針,針刺得氣后,亦施以提插捻轉手法加強針感。留針30min,每15min運針1次。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d。治療組在療效、療程、癥狀改善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常規針刺組。
唐勇等[7]采用督脈天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9例,在腰椎間盤突出的病變節段上,選取阿是穴及夾脊穴,先行針刺使之得氣,后輔以破皮藥,再敷以活血化瘀消炎通經之藥膏及姜汁,并在其上放置燃燒之艾段進行灼灸治療。治療5次后治愈65例,8次治愈31例,10次治愈1例,顯效2例,顯效率占100%。
孫維峰等[8]觀察三伏天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結果治療組有效率占94.74%,愈顯率占42.11%。
從大量文獻可看出,脊柱相關疾病在治療手段上多采用以推拿整脊手法復位為主,針灸治療逐步演變為輔助方法,從傳統中醫醫學的角度來看,臨床業者已經背離了《黃帝內經》的初衷。
[1]鄒卓成,林國華,張家維.張家維運用背俞穴的經驗述要[J].江蘇中醫藥,2011年,43(7):22~24
[2]王遵來.脊柱相關疾病從椎旁陽性點診治的思路與方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5(7):626~628
[3]王樓珍,付新玲.盤龍刺結合耳穴貼壓療法治療失眠癥63例[J].光明中醫,2011,26(11):2280
[4]孟建民,房文彬,胡建國,等.診療脊柱相關疾病36例的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22):184
[5]張玉和,張春燕.針刺脊神經觸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6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52
[6]熊飆,肖達.頸夾脊穴長針深刺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研究[J].現代康復,2001,5(7):36-37
[7]唐勇,王蓮,時玉,等.督脈天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9例[J].社區醫學雜志,2004,2(1):58
[8]孫維峰,張嫻嫻,徐偉,等.三伏天灸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觀察[J].新中醫,2010,42(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