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云 馬 麗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中醫院內科,寧夏 中寧 755100
糖尿病足又稱糖尿病肢端壞疽,是糖尿病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糖尿病足的發病主要與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細菌感染三大因素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足部疼痛、皮膚潰瘍和肢端壞疽等癥狀。它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給社會、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據國內有關調查,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糖尿病足患病率為20%,10年以內患病率為10%[1]。因此要通過護理,讓糖尿病患者認識糖尿病足的危險性,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防護。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疾病,要嚴格控制飲食和適度體育鍛煉,預防糖尿病足平時要加強足部護理。每天用溫水泡足,柔軟吸水毛巾擦干,涂上紅花油輕輕按摩。趾甲不宜過長或過短,要經常修剪。囑病人鞋、襪要寬松,避免光腳和外傷。時常照鏡子觀察足底皮膚顏色變化及傷口情況。皮膚搔癢時,切勿用力抓破。寒冷時應注意保暖,防止局部取暖燙傷起泡,尤其禁止用熱水袋取暖。若發現足部皮膚變紅、疼痛、腫脹、水泡和磨傷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指導和協助病人采用多種方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2]。
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圍內,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糖尿病足。合理控制飲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礎。根據病人體質、年齡及活動量計算每日飲食,既保證人體足夠的營養,又可以減輕胰島細胞功能的負擔。合理分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早、中、晚三餐各1/5、2/5、2/5分配的食量標準進食。鼓勵患者低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食物,禁止飽餐。保證患者每晚有充足的睡眠,以做到勞逸結合,并遵醫囑盡早使用胰島素。
3.1 水皰的護理 糖尿病性皮膚水皰是誘發肢端壞疽的危險因素,好發于四肢末端及循環不良部位,為減輕潰瘍部分負重,臥床患肢抬高30~40℃,皮膚水皰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大水皰在無菌操作下抽取滲液。小水皰給予無菌紗布包扎保持局部清潔。水皰干枯后形成的痂皮,任其自然脫落,囑患者不能自行剝落,以防繼發感染。有足癬者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泡腳,每日2次,不超過一周。
3.2 創面的護理 ①皮膚破潰未感染創面 用碘伏消毒4次/d,保持創面清潔,抬高患肢,伸直肢體,避免受壓及負重,可用紅外線照射和局部氧療促進創面結痂;可采用中藥煎劑浸泡,選用中藥紫草30g、銀花30g、玄參30g、當歸20g、甘草20煎水500ml,浸泡患足,每日2次,每次15min,保持水溫在30℃一35℃,以活血解毒;②出現感染的創面需每天換藥,局部選用敏感抗生素,如慶大霉素等。創面感染嚴重,化膿時,應切開引流或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但不要清除過度,用呋喃西林液或雙氧水沖洗創面,局部分泌物、滲出物多時清創后暫不包裹,暴露創面局部用紅外線照射,距離應保持30—40cm,每日2次,每次20min,促進血液循環和肉芽生長。注意防止燙傷。也可采用一些生物制劑或生長因子類物質直接外涂創面,有利于潰瘍愈合。
患者家庭經濟負擔重,面對可能截肢帶來的打擊,都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易產生悲觀、失控情緒。護士應充分理解患者的處境和情緒狀態,培養良好的護患關系,采用心理疏導和正面鼓勵的方法,調動患者的正性心理,用友好的語言,扎實的理論知識,縮短與醫護人員的距離,消除患者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多介紹一些已治愈的病人,以增強其治療信心。
總之,糖尿病足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引起下肢血液循環不足、缺血、潰瘍、壞死甚至并發感染的一種足部病變。對血糖的良好控制是減少糖尿病并發癥最有利的措施,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7%以下)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3]。糖尿病足的治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精心的護理及糖尿病教育可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把糖尿病足防治的主動權交給患者自己,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從而消除足部隱患,預防糖尿病足的復發,降低截肢致殘率,減輕糖尿病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1]孫傳芬,孫小茹,孔雪蓮.淺談糖尿病足的防護[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6,4(4):28—29.
[2]尤黎明,吳英.內科護理學 (第4版)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卞麗香,李善華.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1:100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