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偉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北京 100045)
國務院于2011年12月30日印發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規劃》提出了到2015年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重點行業的發展導向和升級路徑等戰略構想,對于今后加快我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我國工業由大到強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機械工業的生產規模和生產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一批產品的產量位列世界首位。但是我國經濟建設所需的先進技術裝備仍然依靠大量進口,出口產品中半數以上是低附加值和較低技術含量的產品,近幾年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的加工貿易出口占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的40%左右。這種情況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從實際出發,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現就國內外市場需求和進出口情況,對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近兩年來,我國機械工業進口高速增長,進口規模屢創歷史新高。機械產品的大量進口,一方面為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裝備技術水平創造了條件,為我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實力;另一方面也給國內機械行業帶來巨大壓力,國內企業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進口產品是用戶的實際需求,也突出反映了國產與進口產品之間存在的差距。據海關統計,這兩年進口量較大或技術含量高的機械產品主要有大馬力拖拉機,百萬噸級乙烯關鍵設備,金屬軋機及其關鍵零部件,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和挖掘機,集散型控制系統,關鍵精密測試儀器,部分塑料機械,高檔印刷機械,高檔數控機床(尤其是加工中心、數控臥式車床、激光加工機床)、數控裝置和關鍵功能部件,焊接、噴漆等工業機器人,超臨界、超超臨界和循環流化床等發電設備(尤其是汽輪機)的關鍵零部件,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的關鍵部件,智能電網的關鍵設備,高性能液壓件與氣動元件,高速精密軸承、高速精密齒輪和變頻調速裝置等基礎部件,節能和新能源汽車、輕型越野車、汽車關鍵零部件,汽油與柴油發動機及其關鍵零部件等。
要對進口產品進行仔細分析,從中選擇進口量大、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并考慮適應用戶個性化、專用化要求等因素,從本企業的條件出發,研制攻關,不斷創新,逐步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加快發展。
對于量大面廣、市場需求比較穩定的機械產品,要著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產品技術標準向國際技術標準或國際先進技術標準靠攏,不斷開發適應用戶需求的新品種,創立品牌,并加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從整體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當前要關注從我國臺灣降稅進口的機械產品。按照《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ECFA,以下簡稱《協議》),2012年進入實施《協議》第二個年頭,從2012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從中國臺灣進口的機械產品有近百種大幅度降低進口關稅,其中機床工具居多,例如數控臥式車床,目前大陸進口關稅為9.7%,按《協議》規定,對從中國臺灣進口給以零關稅優惠,這就給大陸相關企業帶來困難和競爭壓力。大陸有關企業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競爭。
據聯合國貿發組織公布,中國對外投資總額已經由2008年的世界第12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5位。我國已進入海外投資較快增長階段。
近幾年來,我國一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取得了實效,有的已經或正在逐步建立全球銷售服務網點和區域營銷中心,為進一步擴大出口創造了很好的條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并購境外技術先進的知名企業取得了成果。如北京一機床并購國際知名的德國瓦德列希·科普科,吉利汽車并購知名品牌伏爾伏汽車,以及2012年1月成交的三一重工并購德國工程機械知名企業普茨邁斯特(生產混凝土機械)等。要鼓勵更多有條件的機械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或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或有選擇地并購境外具有先進制造技術的企業。
從目前情況看,如果并購企業與國內企業生產同類產品、技術水平接近的,可以合理調整零部件生產分工,形成產業鏈,加大零部件生產批量,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如并購企業產品制造技術先進的,要針對不同國家的有關規定,采取靈活有效的措施,創造條件逐步將先進技術移植到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以此促進我國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快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