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強 范振林 (吉林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吉林 長春 130021)
脊柱微調技術聯合針刺治療中老年腰痛60例
姜慧強 范振林 (吉林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吉林 長春 130021)
脊柱微調;老年腰痛;針刺;中頻脈沖電
腰痛是骨科及康復門診遇到的最常見的病癥之一,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過腰痛的經歷。引起腰痛的原因有數十種,主要是與腰部肌肉、韌帶、椎骨、椎間盤、關節突關節等損傷相關,其發生原因與外傷、姿勢不良及過度活動相關。不適當的姿勢和腰部長期承受超負荷的應力等都可能導致腰部肌肉及椎間盤的急慢性損傷,神經組織受到刺激,從而引起腰痛。本文就脊柱微調技術聯合針刺治療老年腰痛進行臨床觀察。
全部病例均為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診治的住院病人,診斷為與腰部肌肉、韌帶、椎骨、椎間盤、關節突關節等損傷相關的腰痛。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50~82(平均65.9)歲;病程23 d~18年。兩組資料性別、年齡、病程、體重、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功能、肌肉功能、步態、關節穩定性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腰痛;②下肢疼痛及麻木;③步行能力受影響;④日常生活受限;⑤主動或被動運動可誘發疼痛。排除標準:①腹部臟器等損傷、炎癥、結構異常;②腫瘤轉移;③腰部受到風寒、濕冷的影響;④生理性原因:經期、孕期和產后的腰痛;⑤感冒、流感。
1.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脊柱微調技術聯合針刺治療。脊柱微調技術由治療師一對一完成,1次/d,每周連續治療6 d。具體操作為:①俯臥位腰椎交叉按壓微調法(橫突):患者俯臥,放松腰部肌肉,術者站于患側,以一側手掌根部豌豆骨突起點按住錯位椎骨的健側橫突,另一手掌根緊貼于其下方,按住下位椎骨患側橫突。然后以較沉緩的力量將患者腰椎下壓至彈性位,囑患者深呼吸,術者在其呼氣期以短促有控制動作同時沖壓脊柱兩側橫突,使組成活動節段的兩椎骨間相互扭轉而整復或松動。②俯臥位腰椎交叉按壓微調法(棘突):術者以一手掌根部著力于前(或后)傾腰椎棘突的下緣(或上緣),另一手掌根則著力于其下位腰椎,以分離的力量將腰椎間隙拉開,再以突發有控制的力量向下推沖前傾腰椎之棘突下緣,糾正傾斜。③改良側臥位腰椎斜扳法:術者先以一側肘臂穩定患者的骨盆,手的食中指分開處于錯位椎骨棘突的上下間隙,另一手拉住患者下側肩膀慢慢前移,使脊柱的上段逐漸前屈,如此反復,至處于錯位的椎骨棘突下一間隙的食指剛剛趕到其下一棘突下移,棘突間隙增寬時,停止前移下肢并用肘臂穩定骨盆,再將食中指抵住偏凸的椎骨棘突,然后按斜搬法操作要領并在加力推沖同時以食中指頂推棘突,予以整復〔1〕。針刺治療交替取穴后溪、人中、手三里、阿是穴、腰痛點、中渚、陽陵泉、委中、足三里、腎俞、關元、三焦俞、命門、秩邊,用毫針直刺入1寸,捻轉得氣后停針,令酸感擴散,囑患者反復活動腰部,15 min后出針〔2〕,1次/d,每周連續治療6 d。對照組采用中頻脈沖電聯合針刺治療,針刺治療方法同治療組。中頻脈沖電治療采用石家莊三奧商貿有限公司生產的全日康J18A2型電腦中頻脈沖電治療儀,每次30 min,1次/d,每周連續治療6 d。
1.2.2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選用“JOA下腰痛評價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在治療前后進行定量分級比較,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評分的表達方法用實際評分之和/50×100%表示,0%為正常,越接近100%為功能障礙嚴重〔3〕。治療后評定≤10%為臨床痊愈,進步≥30%為顯效,進步≥20%為有效,進步<20%為無效。
治療組與對照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評分治療后〔(30±1.39)%、(45±1.21)%〕與治療前〔(81±1.33)%、(82±1.12)%〕比較差異顯著(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臨床治愈10例,顯效9例,有效8例,無效3例;對照組分別為6例、8例、7例、9例,治療組總有效率(90%)優于對照組(70%)(P<0.05)。
脊柱短杠桿微調手法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推拿科主任沈國權教授所創,自上世紀90年代創始,逐漸在臨床運用中得到完善,現已形成獨具一格的流派,并于2007年將完整的治療手法公開發表〔4〕。經大量臨床病例驗證,該手法對于腰痛治療具有很好的療效及安全性。接受治療者均能減輕疼痛,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重返工作崗位,為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財富。該技術對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關節病理結構有良好的作用。適用于各種由腰肌勞損、脊柱小關節功能紊亂、急慢性腰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退行性病變等引起的腰痛癥。其技術特點為:①運用短杠桿微調手法,以最小節段的被動運動幅度,使突出的椎間盤和受壓的神經根之間產生相對位置變化,達到改善神經脊髓供血和張力異常、減輕神經脊髓刺激、糾正腰椎生理曲度異常、恢復腰椎內在平衡的目的。②通過調整椎旁肌肉的軟組織,達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損傷修復,松解粘連和肌肉緊張的目的。③通過調整骨骼,達到改善脊椎畸形錯位,恢復脊柱生物力學平衡的目的。④該手法安全、輕巧,易于調控,療效顯著,優于傳統長杠桿手法,避免了因過度用力導致的副損傷〔5〕。慢性期及老年患者,一般2~3個療程,臨床癥狀均不同程度減輕。本文結果表明,脊柱微調技術聯合針刺治療對中老年腰痛的患者能夠明顯緩解疼痛,改善功能,值得臨床推廣及進一步探索。
1 戴德純,房 敏,沈國權.脊柱微調手法對退行性腰椎滑脫癥腰椎穩定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0(12):1110-2.
2 童明歐,周厚強,張世俊,等.不同留針時間對急性腰扭傷的療效觀察〔J〕. 中醫外治雜志,2009;18(3):50-1.
3 郭 鈞,陳仲強,郭昭慶,等.椎間盤源性腰痛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8(3):177-81.
4 王書勤,朱其廣,林遠方.俯臥位牽引狀態下運用脊柱微調手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80例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6):60-1.
5 劉保新,王力平,徐 敏,等.穴位組織松解與埋線合脊柱微調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7(2):123-5.
R68
A
1005-9202(2012)23-5323-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23.123
姜慧強(1961-),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康復醫學工作。
〔2012-04-10收稿 2012-10-19修回〕
(編輯 張永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