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 桑曉旻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
王衛 桑曉旻
目的 探討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與預后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11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行新輔助化療CMF方案2周期,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結果 未接受新輔助化療者52例(47.3%),中位生存期為120個月,5年生存率為63%,10年生存率為54%;接受新輔助化療者115例(52.7%),化療方案均為CMF,化療周期為2次;中位生存期為133個月,5年生存率為65%,10年生存率為44%。在有無新輔助化療因素上,二者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新輔助化療后,認為病理有效的患者的無瘤生存率高于臨床有效的患者、生存時間長于臨床有效的患者,病理有效才能影響患者的預后。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預后
目前國際上已公認,對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多采用新輔助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后手術,術后化、放療等綜合治療,從而提高臨床治愈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對11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對患者隨訪觀察,分析對預后影響。
1.1 一般資料 收集大港油田總醫院1995年1月~2005年1月期間收治的臨床分期為IIB及IIIA~IIIC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病例110例均進行隨訪。所有病例均為初診,并行手術治療的女性,均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為原發性乳腺癌。通過回顧性調查方法記錄其生存時間。
1.2 用藥方法 經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初步確診后,用CMF方案化療,21d為1周期,術前化療2周期。
1.3 評價標準 無病生存時間(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定義為從確診到出現乳腺癌局部區域的復發或遠處轉移或對側乳腺癌或死亡的時間。無遠處轉移生存時間(distant disease free survival,DDFS)定義為從確診至出現遠處轉移的時間。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OS)定義為從確診到出現死亡的時間。
1.4 病理診斷情況 本研究樣本共有110例乳腺癌病例,組織病理學診斷比例為100%,其中以非特殊型浸潤性導管癌為主90例,占81.8%,5例小葉癌,占4.5%,10例髓樣癌,占9%,腺癌5例,占4.5%,其它類型癌3例,占1.2%。乳腺癌的分類主要參照1999年中國抗癌協會編寫《新編常見惡性腫瘤診治規范》乳腺癌分冊中的方法進行分類。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檢驗均為雙側概率檢驗,以P<0.05為統計學顯著性差異標準。全部資料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生存分析,Kaplan-Meier計算生存率,單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方法。
未接受新輔助化療者50例(45.5%),中位生存期為120個月,5年生存率為63%,10年生存率為54%;接受新輔助化療者60例(54.5%),化療方案均為CMF,化療周期為2次;中位生存期為133個月,5年生存率為65%,10年生存率為44%。在有無新輔助化療因素上,二者之間差下異無統計學意義(P=0.477)。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單因素生存曲線見圖1。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圖1 單因素生存曲線
新輔助化療目前在國際上已成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標準的治療方案。新輔助化療可降低分期,有助于局部病灶的手術切除,顯著降低或延緩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復發轉移的機會,提高了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在已經評價的許多化療方案中,從客觀反應標準來判斷、最有效的方案通常是在患者局部治療前給予3~4周期紫杉醇類與蒽環類藥物的聯合應用[1]。在多西他賽和蒽環類的聯合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研究報道中,腫瘤的總體緩解率可達40%~94%。臨床試驗證實,在新輔助化療中,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在蒽環類抗生素基礎方案后序貫加用多西他賽可產生更好的臨床療效,使pCR(病理完全緩解率)升高[2-3]。
在本組資料中,6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新輔助化療。但是結果證實,與未接受新輔助化療者之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有以下幾點因素:(1)由于本組病例較早,患者接受的新輔助化療方案為CMF,尚未使用目前證實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有效的多西他賽和蒽環類的聯合新輔助化療方案。(2)化療療程均為2療程,而非NSABP和ECTO的臨床試驗推薦的3~4療程。(3)新輔助化療后腫瘤緩解患者的生存優勢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明顯[4]。(4)約20%的乳腺癌患者對新輔助化療不敏感,對于這部分患者來說,新輔助化療將延誤局部治療的時機[5]。
總之,隨著新輔助化療(NCT)概念的確定及多項研究的廣泛開展,新輔助化療目前在國際上已成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標準的治療方案。通過新輔助化療可以提高根治手術切除率,甚至是進行保乳手術。但是新輔助化療也有局限性,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自身和腫瘤的特點,制訂合適的個體化新輔助化療方案及綜合治療方案。
[1] 鮑時杰,夏國安,王文舟.紫杉醇聯合表阿霉素治療晚期乳腺癌臨床觀察[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9,34(8):704-705.
[2] Hurri A,Fleming MT,Baker SD,et a1.Pharmacokinetics and toxicity of weekly docetaxel in older patients[J].Clin Cancer Res,2006,12(20):6100-6105.
[3] 王成剛,余之剛.多西紫杉醇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2005,32(7):539-542.
[4] Fisher ER,Wang J,Bryant J,et al.Pathobio logy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NSABP) protocolB-18[J].Cancer,2002,95(4):681-695.
[5] Fisher B,Bryant J,Wolmark N,et a1.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the outcome of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J].Clin Onco1,1998,16:2672-2685.
10.3969/j.issn.1009-4393.2012.19.078
300280 大港油田總醫院(王衛 桑曉旻)